汗水与热血,见证着彼此的蜕变与成长。
一个月后,一封加急密函如同一道闪电般划破了基地的平静,上级传来了一项艰巨而又至关重要的任务:在一条日军高官必经的咽喉要道上实施截杀行动,以此沉重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削弱其指挥系统的核心力量,为后续的抗日斗争创造更为有利的战略条件。
冯三航接到任务后,立即召集全体队员进行战前部署。他深知,此次截杀任务的难度犹如攀登登天的云梯,不仅要面对日军高官身边犹如铜墙铁壁般严密的安保防护体系,还要在日军势力范围的核心地带展开行动,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整个任务功亏一篑,甚至让小队陷入万劫不复的绝境。然而,冯三航和他的队员们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决心和无畏的勇气,仿佛在向世人宣告,他们将不惜一切代价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首先,冯三航派遣了一组经验丰富、机智过人的侦察队员,提前数日便悄悄地潜入截杀地点附近进行秘密侦察。他们乔装改扮成普通的百姓,巧妙地混入周边的村庄和城镇,不动声色地观察着日军的巡逻规律、兵力部署情况以及高官的出行习惯和详细路线。经过几天几夜艰苦卓绝的侦察工作,侦察队员们终于带回了一份详尽而准确的情报:日军高官将于三日后乘坐汽车途经一段地势险要的山路,此山路两侧皆是茂密幽深的山林,地形复杂多变,是一个实施伏击的绝佳地点。但日军也并非等闲之辈,他们同样察觉到了此地的潜在危险,因而加强了安保措施,不仅大幅增加了巡逻队的数量和频次,还在沿途精心设置了多个临时据点,犹如一道道坚固的防线,守护着日军高官的安全。
根据侦察到的情报,冯三航与队员们齐心协力,共同制定了一份详细周全、环环相扣的截杀计划。他们毅然决定采用伏击战术,充分利用山林得天独厚的地形优势,对日军高官的车队发动突然袭击,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为了确保行动的万无一失,冯三航将队员们合理地分成了几个战斗小组,每个小组都肩负着明确而重要的职责。第一组由几位擅长伪装和爆破的队员组成,他们负责在山路前方巧妙地设置隐蔽的路障,其目的在于迫使日军车队不得不停车,从而为后续的攻击创造有利条件;第二组则是由射击技术精湛、心理素质过硬的队员组成,他们潜伏在山路两侧的山林深处,配备着精良的武器装备,负责在日军车队停车的瞬间,对其展开猛烈的火力打击,给予敌人致命的一击;第三组作为预备队,随时待命,准备在战斗陷入僵局或出现突发情况时,迅速支援其他小组,确保整个行动的顺利进行;慕丹丹带领第四组,主要负责在后方进行侦察和警戒工作,他们的任务是密切关注日军的动向,及时发现并阻止可能从后方包抄的日军援军,为前方的主力部队提供坚实的后方保障。
在行动前的紧张准备阶段,队员们争分夺秒地进行着各项准备工作,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他们一丝不苟地检查和调试着手中的武器装备,确保每一把枪都能正常射击,每一颗子弹都能精准无误地飞向目标,发挥出最大的威力。同时,他们还凭借着在训练中所学的技能,精心制作了简易而有效的爆炸装置,准备在关键时刻用来炸毁日军的汽车,进一步增强攻击的效果,打乱日军的阵脚。冯三航亲自穿梭在各个小组之间,仔细地检查着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近乎苛刻的严谨,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因为他深知,这次行动关系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整个行动的失败,甚至危及队员们的生命安全。
终于,行动的日子在队员们的期待与紧张中来临了。天色尚未破晓,黑暗如一块巨大的黑色幕布笼罩着大地,冯三航便带领着队员们如同幽灵般悄悄地向截杀地点进发。他们沿着蜿蜒曲折、人迹罕至的山间小道,小心翼翼地避开日军的巡逻队,向着目标稳步前进。一路上,大家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每一步都走得轻盈而谨慎,没有发出一点声响,仿佛与周围的山林融为一体,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
当他们顺利到达截杀地点后,队员们迅速而有序地按照计划进入各自的战斗位置,如同隐藏在暗处的猎豹,静静地等待着日军高官车队的到来。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山林中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队员们的心跳声在寂静的环境中清晰可闻,但他们的眼神却依然坚定如磐,手中紧紧握着武器,犹如握住了胜利的希望,做好了随时投入战斗的充分准备。
终于,远处传来了汽车引擎的轰鸣声,打破了山林的寂静。冯三航透过望远镜,看到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