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球生于1630年,卒于1662年,字文玉,号泗滨,
是明末清初江苏吴江县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光学仪器制造家。搜索本文首发: 我的书城网 wdscw.net
孙云球出身仕宦之家,
父亲孙志儒曾做过福州、漳州知府,母亲董如兰也是知书达礼。
他自幼聪颖,13岁即为吴江县乡学生。
但15岁时父亲病逝,家道中落,后又逢明朝灭亡,清军南下,生活愈发艰难。
他曾尝试走科举之路,但两次乡试不遇后,
便放弃了科举,走上商贾之道,以采集出售中草药谋生。
不过,他并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仍勤奋好学,
钻研刚从西方传入的数学知识,探讨测量、算指、几何之法。
他年轻时前往杭州学习制镜技术,师从陈天衢等人,
同时接受了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传入的几何、物理等科学知识,
经过不断实践积累和探索,掌握了“磨片对光”技术。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取得了多项光学成就。
首先是眼镜制造与改进。
他创造性地采用水晶为原料,磨制成各种凹凸镜片,
改变了此前眼镜制作材料稀缺、价格昂贵的状况。
通过磨片对光技术,他能根据眼疾患者年龄大小、病症不同,随目对镜,
帮助人们配到适合自己眼睛的镜片,如老花镜、近视镜、远视镜等,使视力得到矫正。
他将传统的“单片镜”改造成了架在鼻梁上的“双镜片”眼镜,
提高了眼镜佩戴的便利性和稳定性。
他制造的各类光学仪器达70余种,除了眼镜外,
还有存目镜、万花镜、放光镜、鸳鸯镜、多面镜、幻容镜、千里镜、察微镜、夜明镜等。
其中千里镜便是望远镜,察微镜便是显微镜。
他总结多年制镜经验,写成《镜史》一卷,
系统阐述了制镜的历史、原理和方法,对后世光学仪器制造技术影响很大。
该书的问世,让各地制镜者有了可参考的资料,推动了当时眼镜业的发展,
使得眼镜价格逐渐降低,成为普通百姓也能消费得起的物品。
奈何孙云球生不逢时,遇上了明清鼎革之际。
否则他的成就未必会不如列文虎克。
如今有了南海边地公司,李国助便可以改变孙云球的命运。
不仅能让他在光学仪器制造上取得更大的成就,或许还能让他活的更长久一些。
颜思齐看了眼李国助,见到他满意的笑容,
便知道他已经接受了对方的提议,便对斯佩克斯说道:
“好,非常感谢斯佩克斯先生愿意为我们提出的条件做出努力。”
“您已经知道,我们目前每年的生丝产量大约是3700担左右。”
“未来三四年内,受制于人口增长速度,我们都无法进一步提升这个上限。”
“所以我们每年能批发给平户荷兰商馆的生丝大约是1200担左右,丝绸3600匹左右。”
“我们与平户英国商馆已有协议,每年也会批发给他们基本相同的生丝和丝绸,”
“剩下的我们则要留着自己销售,毕竟我们在长崎和南洋都有销售渠道。”
“此外,平户英国商馆还是我们公司在平户的独家经销商。”
“也就是说,平户荷兰商馆不能在平户销售从本公司收购的任何商品。”
“对于这些条件,斯佩克斯先生能接受吗?”
听罢何斌的翻译,斯佩克斯皱了皱眉,又对何斌说了几句。
何斌翻译道:“斯佩克斯先生问,贵公司能否给予荷兰平户商馆在长崎的独家经销权?”
“啊这……”
颜思齐一时不知如何决策,下意识地扭头看了眼李国助,却见他皱着眉摇了摇头,
便什么都明白了,马上对斯佩克斯道,
“很抱歉,我必须拒绝这个提议,”
“首先长崎也是本公司看重的一个市场,我们在长崎也有成熟的销售渠道,”
“其次长崎的市场规模比平户大得多,我们两家的生丝和丝绸加一起,”
“仍可能供不应求,并不至于形成严重的竞争局面。”
“鉴于江户幕府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