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历史上从1618年努尔哈赤攻抚顺起到毛文龙取得“镇江大捷”前,成功定居朝鲜的辽东难民不可能太多。
若仅计算有明确记载的栖民所容纳的人数,估计约有8000~人。
若算上可能存在的,未被栖民所收容和记录的群体,估计约有1.5~2万人。
就算是往高了估计,也不可能达到四五万人的规模。
由此可见,因为李国助安排黄昭和金顺姬进入朝鲜开辟市场,历史已经被改变了很多。
一是光海君从1620年发布的限制令并没有持续多久,就在黄昭的影响下撤销了。
二是因为有黄昭和金顺姬储存的粮食,很多辽民得到了及时的接济,避免了死亡。
这两大改变,是镇江大捷前,入境朝鲜的辽民能达到四五万规模的主因。
三是因为南海边地公司的转运,朝鲜方面的压力也在持续减轻。
四是很多原本会被朝鲜招募的辽镇溃兵和工匠都被运去了南海边地。
“哈哈哈哈,真是天助我也,有这些青壮辽民,我开镇东江的日子应该不远了。”
听罢金顺姬的介绍,毛文龙突然爽朗地大笑起来,
但很快,他的面色就渐渐凝重起来,警惕地看着李国助道,
“黄夫人说你们已将三万余人运去了南海边地……”
“莫非你们是打算在那里拥兵自重?”
李国助闻言一愣,突然大笑起来:
“哈哈哈哈,毛大将军怕是有点用词不当吧。”
“我们只是一群海商,并非朝廷任命的大将,说我们想拥兵自重,怕是不太合适吧?”
毛文龙面色一凝,讪讪地笑了一下,凑近李国助,眼含深意地道:
“如此说来,你们是一群海贼,南海边地是你们的巢穴?”
归根结底,毛文龙其实还是个以文人出身转型为军事将领的“儒将”,
只是与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等明末文官统兵的典型代表相比,
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畅,始终未能考中进士,顶多只有秀才功名。
所以在文化上,他是没法跟进士出身的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等人相比的。
但还不至于弄不明白“拥兵自重”的意思,
所以被李国助指出错误后,才会显得颇为尴尬。
“敢问毛大将军知道南海边地在哪吗?”李国助笑问。
“知道,记得《明太祖实录》里说,南海边地是女真之地,国初还在那里设有喜剌乌卫。”
毛文龙说到这里,轻笑了一声,
“想不到奴儿干都司荒废以后,竟会被你们占据南海边地,在那里收容辽民,究竟意欲何为啊?”
李国助嘴角一勾,笑道:“我再请问毛大将军,你觉得那里适合做海贼巢穴吗?”
毛文龙想了想,摇头道:
“那里是苦寒之地,远离一切主流的海上贸易路线,还真不适合做海贼巢穴……”
说到这里,他突然一脸不解地看向李国助,
“既然如此,你们为何要将那里作为巢穴?”
“因为我们在那里有很多产业啊。”李国助云淡风轻地道。
“产业?”
毛文龙皱了皱眉,十分疑惑地道,
“那种苦寒之地,能有什么像样的田产,值得你们以那里为巢穴?”
李国助轻笑一声:
“我说的可不是田产,而是能制造商品的作坊,以及能为作坊提供原材料的农场等。”
“比如枪炮厂,我们在铁山部署火炮暗堡所用的火炮都是南海边地的枪炮厂生产的。”
“还有我们在朝鲜出售的所有商品,如棉布、成衣、丝绸等等,都是南海边地的各类工坊生产出来的。”
“我们在南海边地甚至还有造船厂,可以制造商船和战舰,自行组建水师。”
“海贼都是不事生产,唯务劫掠的,而我们出售的商品却都是自己生产的。”
“我们把入境朝鲜的辽民运到南海边地也是为了让他们安居乐业,从事生产。”
“毛大将军,现在你还觉得我们是海贼吗?”
在明代“产业”一词主要指私人财产,尤其是土地、房屋、商铺等实体资产。
而现代“产业”一词则通常指的是工业或商业体系,往往与生产经营有关。
李国助说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