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人在红楼写日记,金钗们纷纷破防 > 第19章 贾琅战绩惊朝堂

第19章 贾琅战绩惊朝堂

金銮殿内,一片安静,谁都不愿当这个出头鸟。

虽说现在议和是大势所趋,但先开口的人,必然要受到其他人谴责。

堂堂天朝上国,怎可受那塞外蛮夷欺辱,妄想之议和,置大周列祖列宗为何地!

隆武帝见到大臣都不愿开口,于是点名:“首辅大人对于议和事宜有什么建议?”

内阁拥有建议权,关于议和事宜,首先是从内阁流传出,隆武帝也是想让内阁这边起个头,这样也能更好的展开讨论。

内阁首辅张载捋了捋胡须,道:“启禀陛下,内阁翻阅近几年大周国库收入情况,以及各地粮仓之记录,认为这场战争不能再打了。”

“今年五月,黄河决堤,造成数以万计良田被淹,黄河沿途各州县均出现难民逃荒,粮食颗粒无收。六月同州府地龙翻身,无数房屋被毁,百姓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然蛮族又在边疆劫掠,大周王朝已千疮百孔!”

身为首辅的张载没有说些夸夸其词的话,而是用大周内部发生的事实举例,让人找不到反驳点。

隆武帝点头询问道:“首辅有什么意见?”

张载回答,“微臣建议,应立即与蛮族议和,广开粮仓救助灾民。”

忠顺亲王随即开口道:“依照张首辅国策,有愧祖宗之威严,我大周堂堂天朝上国,又怎能受那塞外蛮夷以欺辱!若真是如此,我等宗室,将来有何颜面见列祖列宗!”

见以忠顺亲王为首的宗室与自已作对,并且抬出国家大义压身,张载脸色有些阴沉。

在他看来,与蛮族议和换取短暂和平,这才是正取之道。

隆武帝有些拿捏不准,他这个皇帝本就坐不安稳,上面还有太上皇压着。

要是一不小心惹恼了太上皇,可能要面临下台的风险,所以他每一个决策都小心翼翼。

随后将目光看向信国公付志峰,这位已过七旬的老国公,宛如定海神针站在原地,微眯的眼睛不知在想什么。

他带领的永和一脉勋贵好似对两边都不支持,到底是战还是和,都能接受。

隆武帝主动开口询问,“不知信国公对于议和一事,有何看法?”

听到陛下问话,信国公付志峰睁开浑浊的双眼,道:“若是一时的议和能换来国内的休养生息我当然是支持,自太宗时,蛮族图谋的从来不是议和,他们而是取大周而代之。”

“太宗皇帝北上抗蛮,换来大周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如今蛮族卷土重来,他们野心依旧,议和不是长久之计。”

这位老国公将议和这件事两面剖析,放在隆武帝面前让他选择。

首辅张载站出来反驳信国公,“以信国公的意思,还需要打下去?但边疆战事屡战屡败,蛮族骑兵凶猛异常,我大周将士压根不是对手。倒是不如议和后,将边疆军队撤下来,全力镇压灾民,以防叛乱,攘外必先安内。”

张载刚说完话,信国公付志峰浑浊双眼忽然睁开,脸上带着一丝丝怒火。

“依张大人的意思,我大周儿郎不该在边疆奋勇杀敌,应当在大周境内镇压灾民?难道那些灾民就不是我大周子民?若不是因为活不下去,谁又想当灾民?”

这是自上朝来,付志峰罕见的发怒。

身为内阁首辅,不想着如何挽救灾民,而是打算与蛮族议和,将边疆军队撤回来镇压灾民,以防叛乱,这些文官眼里,只有自已的政绩!

忠顺亲王站出来反驳,道:“信国公所言差矣,议和后,大周还是赵姓的大周,若国内灾民叛乱,取大周而代之,那我赵氏皇族将何在?”

北静王水溶冷冷看着这一幕,他选择两不相帮。

开国一脉勋贵,在朝堂上的话语权本就少,要是因为站错队,可又会沦为酒楼的常客,再重新掌握权力,将难上加难。

听到忠顺亲王的话,信国公大怒,对着身后任兵部尚书李泓郎大喝,“将昨日收到的战报读出来!”

见到老国公发怒,李泓郎不敢怠慢,急忙从怀中掏出战报读:“隆武十年秋,贾琅于边疆塞外一人斩杀蛮族骑兵十七人,后回营,拉一千两百斤长弓,于二百步外,一箭射中战戟红缨。边疆巡防营指挥使耿珀文奉上。”

听李泓郎读完战报,信国公付志峰大声说道:“我大周有此勇士,何愁边疆战事不能赢?诸君只顾朝堂利益,而置其他为所有。”

“张载,你他娘的一心想着议和,是怕自已那万亩良田被灾民侵占吧!还有你赵纯,你们宗族这些年暗中贪墨了多少土地盐税,大周有你们这样的蛀虫,何愁能兴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