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衣服是才晾晒过的,穿上后有一种阳光的触感。佘宁坐在书桌前,面前摊着的依旧是那本诗集。
书被翻到了不会被循环重置的那一页,在一大堆凌乱的数字中,他的目光留在了“15”。
佘宁伸出手在那个数字上轻点了几下。没记错的话,那是他第一次,开始有了循环带来的记忆重叠和混乱的后遗症。
是的,循环的后遗症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会发作的。
自从第5次循环开始,佘宁确认了关於这本书的秘密,他想要打破循环的念头也就随之越来越强烈。之后,他开始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终结这个循环,为此做了越来越多和这三天应有轨迹不同的事情。也就是说,这三天可能原本是有一条自然发展的事件轨迹,可因为佘宁的存在,导致轨迹上的节点开始出现更多分支。他的选择和行为会影响每一个节点的结果,而这些结果再反射到佘宁的身上,则意味着他对轨迹上的事情的态度和反应逐渐变得越来越多种。
就像你在解一道数学题。题目一直都是这一个题目,可你却反覆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而且此时你的大脑让你牢牢记得每一种方法里的所有细节。照这么下去,一次两次没关系,可如果一直无尽头地延展出去?如果这道题目的解法高达1000次呢?这远远不是单一的“记得所有细节,不会忘记”那么简单。
我们生活在一条笔直向前的丶不可逆的时间线上,没有起点和终点。昨天丶今天和明天,三者依次影响,昨天发生过的事情会对今天和明天产生干预和影响,但今天和明天永远无法改变昨天。
也许有时候,今天和明天依旧会发生和昨天相同的事情,但由於周边人丶事丶物,一切都在随着不可逆的时间线而改变,所以它就永远只能是相似的事情。然而,当你身处在一个循环当中,这条不可逆的时间线就不会再是一条笔直的直线,它可以是任何形状的,并且拥有终点和起点。
最终,无论它会形成什么模样,终点和起点都会在某处交汇,以此来形成一个完美的闭合。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终点即起点,所有的事情重覆的丶周而覆始地发生,并且昨天丶今天和明天,不再只是简单的以此影响,而是相互影响。
所以,在此基础上,当某一天的其中一件事情反覆发生过很多次,而佘宁又因为尝试打破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应对这件事情,它所针对这一件事情产生的记忆因为不尽相同,就会以这件事情为节点,延展出新的分支。然后这个分支在下一次循环中受到之前的“昨天丶今天和明天”记忆的相互影响,又会出现新的节点,而再次产生新的分支,以此类推……也就是说,佘宁尝试挣扎过多少次,这样的分支和节点就产生过多少次。
最终,对於一个事情的不同反应会产生一种这样的后果,而一天由无数“事情”组成,循环又由“三天”组成,直到现在,已经是第1000次循环……
这道以几何倍数无限增长的数学题,不是考卷上x丶y的方程那么简单。佘宁之所以称这些挣扎为痛苦的记忆碎片,就是因为它们给自己带来的伤害无药可解。
从第15次循环开始出现后遗症,伴随后遗症而来的不仅是头疼的次数日渐增多,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记忆混乱。就如同解那道数学题时,解题人错误地把方法1的公式套用在了方法2的上面,从而导致答案本身的混乱,再导致后面的连锁反应。这比他在书本上所学过的东西要难得多,并且找不到解法。
而这些,佘宁作为身处其中的当事人,其实花了很长时间才想清楚。
他后来才知道原来他尝试的每一次挣扎,都是在他的记忆里划下的一道斑驳陆离的笔触,而最终这些杂乱的笔触汇集起来,又会形成一个新的更大的错综覆杂的卷章。他不想放弃打破,但又不能放任挣扎,因为如果做的反应越来越多,长此以往下去,他记忆混乱的程度就会越来越深,深到他可能完全无法分辨真实和幻觉,那他就会彻底坠落在这个无解的循环里。
简单来说,挣扎会对他的记忆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从而最终走向混乱,放弃挣扎则会在这里枯耗到被磨光意志,直至意识消亡。
这是一个完美的死局。
佘宁合上那本书,向后仰倒在座椅里。椅子靠背硬邦邦的一块,刚好戳在他的骨头上,可他也不动,就那么仰着,用身体和意念在疼痛与麻木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他必须得时刻保持一种平衡。
不能放任自流地躺着瘫着,也不能拼尽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