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頭玖 > 第6章 阿爸阿妈的生意

第6章 阿爸阿妈的生意

农村的年节,不到二月二“龙抬头”不算完。

这一年也是一样。当然,也少不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为其三日的“万人扯绳”。其实就是一项群众性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上演一场大型的拔河比赛,据说该活动来源于明驻古洮州临洮军中强体的游戏。以旧城西门十字街为中心,往北的地区统称上街、往南的地区统称下街,每晚三局,三晚九局,赢了的一方,寓意这一年风调雨顺,诸事顺遂。一切车辆在这三天里改道而行,欢腾的人们聚集在大街上,或参赛,或围观,一起迎接那撼天动地的一刻。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春正月,洮州十八族反叛,命沐英移兵讨之”。据记载:英部将士之中多为江淮人。唐·封演《封氏闻见录》云:“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相传楚将伐吴,以此教战。”这里扯绳源于军中“教战”活动。当年,沐英将军驻旧城期间,在当地以“牵钩”(即拔河)为军中游戏,用以增强将士体力。后来明朝实行屯田戍边,据《洮州厅志》记载:“从征者,诸将所部兵,即重其地。因此,留戌”。许多人落户于洮州,扯绳之俗遂由军中转为民间,就是古之牵钩在临潭县城一直留传下来的历史源渊。以至后来群众把扯绳作为“以占年岁丰歉”(《洮州厅志》)的象征。在扯绳时连绳的桦木楔子制作得像一棵饱满的青稞,象征了此地以青稞为主的五谷丰收,既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扯绳,也反映了各族群众渴望丰衣足食,国泰民安,民族团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这一年的扯绳,下街又赢了。成娃一家也是随着这波欢乐,度过年节的最后一个节点,不久就迎来了当地人称“龙抬头”的二月初二。

这一日,天气放晴,雨水节气过去好几天了,气温明显回升,冰雪开始消融,处处透着暖春的气息。

阿爸和二叔、三叔约了几个做生意的年轻人到家里做客,十来号人坐在客厅里,回顾着过去几年涉猎的生意。

不知是谁提了一句:“每年走那么多的货,多少钱给了货运。”

“就是,一年下来挣得多半的钱缠了车轱辘了。”

“像人家西大寺车队,自已货自已拉,肥水不流外人田。”

“咱们要是也有自已的车就好了,一年辛辛苦苦挣得钱就不用给外人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时间在这争论和推杯换盏中不知不觉溜走。这可谓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阿爸当下就暗暗的决定,改行。

次日中午饭前,阿爸叫来二叔、三叔,三人到阿爷跟前,阿爷不明所以,问道:“你们兄弟今天全部到一起,是有什么事要商量吗?”

阿爸回道:“昨天把联手们都叫着聚了一下,听了人家们说的,我有点自已的想法,想和大家商量一下。”阿爸看了一眼二叔、三叔接着说道:“前几年我们把精力全部放在货物上,大家回忆一下,去年和之前的生意有什么不同。”

“大的方向也没啥不同,就是利润明显没有以前的好了。”二叔说道。

“就是,我也发现利润下滑的厉害,客源也没有大的变化。”三叔附和道。

“对,这是表面的现象,你们想想为啥利润会下降?”阿爸引导着二叔、三叔。

“这进价上调的不明显,出售价也没有大的调整,利润怎么就反而下降了?”三叔一脸懵。

“所有的事物变化是受着周边方方面面影响的,你们考虑问题要全面,细节上也不能放过。”阿爷总是在关键时刻指明一条清晰的方向。

“人工?”二叔分析道:“我长时间在代销里,外面的生意不是特别清楚,是不是人工工资上涨了?”

“是有这方面的影响,人工工资一直都是上升的趋势,但还不是主要的原因。”阿爸回道。

“那就是运输。”三叔接着分析道:“对,就是运输。”

“嗯,就是。”阿爸接着说道:“我们最早在昌都发家的时候,运输大多数靠的是骡马,成本很低,后来慢慢转成骡马车,前年所有川藏线的货物都开始靠汽车,这条线上也就那几家车户,所有的运输就靠他们几家,客户宁可等几天也要压着等车运输,所以花在运输上的钱翻了几倍。”

“大哥的意思是改行吗?”三叔总是那么机敏。

“嗯,我想着和大家商量下,二月二过了,我们该行动了,新的一年,我们修整一下,老三就去学驾照,我和你们大嫂子着手准备将旧城老宅临街的铺面收拾一下,我们争取六月前全部搬到旧城去。阿爸你看是合适吗?”阿爸说道。

“嗯,也好,叶落归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