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农历七月的这一天中午,晴空万里,天气格外的好,成娃一家坐着驼铃牌的大客车一路颠簸进了城。
这是值得纪念的一天,成娃一家终于回到了老家,谁也不知道阿爷心里是如何的五味杂陈,但他慈祥的脸上,确是透着满心的欢喜。不同的是,老家的一切都已焕然一新。
阿爸弟兄三人将这处位于县城偏南的大宅院分成了里外两院,里院的旧房重新翻修了一遍,主要用做阿爷和孙子们的住所,同时还隔出来一个50来平米的仓库。外院则是新盖起了俯瞰呈7字型的八间半房屋。东西走向的4间半房北房用做阿爸一家和二叔一家的住房,中间有一个两间大的客厅,新买的16英寸的大彩电就安放在客厅北墙靠右侧的高低柜上,成娃至今还记得那个彩电的牌子是春风牌,剩下的半间房用做厨房,这四间半房都有单扇的小门连通。接连这北房的是南北走向的5间半临街铺面,隔出最南侧的一间留给三叔居住,这五间半房拢共在西墙开了两个单扇的小侧门,靠北的侧门连接厨房和阿爸阿妈的房间,靠南的侧门则是三叔房间通往院内的。外院的院子比较大,门也有十多米长,阿爸为的是以后车辆进出方便。
这个成娃眼中的“新房子”里外院所有的家具都是木质的,那可都是阿爷和阿爸两个人做出来的,沙发还有包布,里面也安装了弹簧,茶几、高低柜、写字台、五斗柜等等都是柏木的,散发着淡淡的香气,至今,这些家具大多都还完好。
让成娃最喜欢的,还是新开的商店,这个占地大三间房的商店可是之前乡下的代销没发比的,里面可真是什么都有,阿爸给这个商店取名叫兴隆综合商店,有公章、专用的信笺,还有一个特别新奇的玩意——电话机,这个电话机有一个旋转拨号的小盘,让成娃新奇的是,它里面可以和人说话。刚搬进来这天下午,一家人就都轮流着和远在临夏红园学车的三叔通了电话,大家最难忘的是平日里话最多的成娃拿着电话不知道说啥,愣是一个劲的问站在旁边的阿爷,“我再说啥呢?”“我再问啥呢?”见多识广的阿爷只是微笑着说了句:“现在的电话比以前手摇的好多了。”之后就出去到商店临街屋檐下,阿爸专门砌的一溜坐台上和几个老汉下棋了。
年轻时候的阿爸,是个多么精明能干的青年,不但知道买电视、接电话,院门留宽、铺面屋檐砌台,常年在外谋生,见多了社会上的尔虞我诈,读书太少带给阿爸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吃亏,所以对后代的教育,更是上心,他一心希望自已的儿女多读书,不要走自已走过的弯路,这不,他又忙着到县上打听成娃接受教育的事。
天快黑的时候,阿爸高兴的回来了。人还没进门,他的大嗓门先到:“成娃,成娃。”
“阿爸回来了。”正在和爷爷看电视的成娃“嚯”的站起来,跑出来迎接。
“你阿爷和阿妈在吗?”
“阿爷看电视呢,阿妈在做饭。”
“走,走,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
“啥事情,阿爸?”
“好事,好事,进去了一起说。”
说话间,父子二人进了屋门。
“阿爷,阿妈,阿爸说有好事情要说。”
“啥好事情?”阿妈手里拿着醋壶和一个盛着油泼辣子的小蝶微笑着出来问道,说话间,还不忘瞅瞅炕上酣睡的小红莲。
“成了,事情成了。”阿爸回道。
“啥事情,把话说全。”阿爷盯着电视,头也不回“宠辱不惊”的问道。
“成娃秋天就可以上幼儿园了。我托人给园长说好了。”
“是好事情,儿女的教育是最大的事情,这确实是好事。”一听到是这事,阿爷也不看电视了,转身把一旁站着的孙儿拉到怀里,抚摸着成娃的头发说道:“我们成娃长大了,要读书了。”
“哦,太棒了,我要上学了。”成娃也是欢呼雀跃。
“那太好了,娃娃睡梦里都说要去学校呢。”阿妈高兴地回道。
“园长奶奶让我下个礼拜拿着户口本,带成娃去学校找她呢。”
“离开学还早,下个礼拜去干啥?”阿爷不解的问道。
“今年报名的娃娃多,园长奶奶说早点去能分个好班。”
“好,好,那就明天把新衣服穿上,把头洗一下,干干净净的去。”阿爷总是那么崇尚知识,就连这拜学也是仪式感满满。
“那都先过来吃饭,今晚做的尕汤,锅里还煮了‘豆个儿’,大家饭就少吃点。”阿妈说道。
“好,那就先吃饭。”阿爷说着起身,拉着成娃朝饭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