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使臣
楚国公连夜挑选几个好地方,防止被看穿,还特意添加几个土壤肥沃的州县充数,敲定后给义阳王看过,送到冯廉等人手里,让他们上奏建议皇帝在这些地区改种番薯。
徐景接连收到奏折,都是夸赞长宁县主有功的,并提议在豫州丶青州和蜀州改种番薯,以解决粮食不足之困。
徐景思量这番薯拿回来还不知道效果如何,贸然下令改种不妥,暂且压下奏折。
然而外面不知从哪里传起长宁县主带回良种的消息,沸沸扬扬,宫里也有不少宫人议论,徐景走两步就听到宫人小声说:“县主带回来的番薯即便在贫瘠之地,亩产也可超过十石!”
旁边的人发出短促的惊呼,一般良田加上认真耕种亩产也不过一石到两石,超过三石都是难以置信的程度,亩产十石可谓神仙赐福了,而且这还是土壤贫瘠的地方,倘若到肥沃之地岂不是要翻好几倍?
“那我们以后就不愁饥荒了!”旁边的宫人感叹道,声音里满是喜悦激动。
谁知最先说话的宫女却道:“别高兴太早,我听说朝中诸公上奏请圣上改种番薯,哪知圣上迟迟不应,或许是……”
“或许是什么?”
“好多人都说子虚国是仙岛,这番薯是神物,圣上她想要……独占神物!”
话音刚落,响起抽气声。
徐景在拐角听得莫名其妙,她独占番薯藤有何用,完全是无稽之谈,可见宫人们反应,竟然是相信了,徐景忽地有种不妙的预感。
果不其然,没几天民间就闹起来,田野耕种的百姓没读过书,加之有心人煽动,他们真以为徐景私心作祟,独吞番薯藤,不给百姓,民众气愤万分,放下农活,将府衙堵个水泄不通,要讨说法。
孟春来一看这场面就不是单凭普通百姓可以形成的,必定有人在背后做推手,利用民愤使皇帝下旨改种番薯。
徐景遇见这样的事,紧忙召集王素心和范可选等人商议对策。
礼部尚书王素心表示不建议:“在不熟悉作物习性的条件下改种,万一番薯水土不服,可以在子虚国亩产一钟,但到了大夏反而无法生存,岂非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适时粮食不足,民愤更加难平!”
吏部尚书范可选颔首,附和道:“是啊,陛下,当前场面怪异,县主得到良种之事不出几日,普通百姓怎会知晓?并且百姓不会冒险做没有保障的事情,臣以为,这并非真正的民意,倘若圣上因此慌张,强令百姓改种番薯,那才会使得民怨沸腾,无法遏止。”
冯廉眼珠子转了转,出声道:“陛下,当务之急是安抚百姓,不如只择选几个地广人稀丶土壤贫瘠的州县改种,既破除圣上私占良种的流言,又能够使民众放心。”
权衡再三,徐景犹豫半晌后,遣散政事堂群臣,单独召来长宁县主问道:“哪些地方可以种植番薯?”
长宁县主在来的路上听说皇帝召政事堂重臣议事,有所动摇,似乎偏重於冯廉的意见,她回忆国师的话,回答道:“禀陛下,子虚国国师道,番薯易於成活,可在沙土种植,但需要日照充足,土壤湿润却不可以积水。”
徐景一听心凉半截,这对生长环境还是有高要求的,她沈思片刻又问:“你认为豫州丶青州和蜀州这三地适合种植番薯吗?”
长宁县主摸出皇帝的意思,大概是准备在这三个地方改种番薯,她认真想了想,答道:“豫州的怀德丶武阳和义城,青州的宁石和安业,这几个地方的田地贫瘠,人口不多,便是改种成果不佳,也不会对国家造成大的损失。至於蜀州,道路艰险难走,人烟稀少,尚有大片荒地未垦,陛下可流放罪犯前往种植番薯。”
徐景得到长宁县主给出的答案,悬着的心稍微落地,她可以接受这个解决策略,当即拍板决定:“好,就在你说的这几个地方改种番薯。”
说完,她担忧命令传下去,地方官员敷衍了事,於是对长宁县主说:“这番薯是你从子虚国带回来的,对它有所了解,不若就由你监管番薯种植事宜吧。”
长宁县主受宠若惊,从前圣上是不会把一件事从头到尾交给同一人的,更何况她寻到良种的功劳已经够大,没必要给她加恩建功的机会。
长宁激动片刻,旋即想到改种番薯的事情未知是否成功,既然会把机会给她,说明在圣上眼里,改种番薯多半不行。
一盆凉水浇灭长宁县主的满腔热情,她接下旨意,退出紫宸殿,长长的宫道上宫人有序走动,长宁县主越想越气,满腹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