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治疗
张太太走进我的诊所时,我正坐在钢琴旁弹奏一首舒缓的曲子。她的脚步声很轻,像是怕打扰到任何人。我抬起头,看到她穿着一件素色的棉质连衣裙,头发整齐地梳成一个低马尾,脸上没有一丝妆容,却显得格外干净。她的手指紧紧攥着一个帆布包,指节微微发白。
“张太太,请坐。”我指了指沙发,微笑着说道。
她点了点头,小心翼翼地坐下,仿佛沙发上有灰尘似的。她的目光在房间里扫视了一圈,最后停留在窗台上的一盆绿植上,眉头微微皱起。
“您觉得这里不够干净吗?”我试探性地问道。
她愣了一下,随即勉强笑了笑:“不,不是……只是那盆植物的叶子有点黄了,可能需要修剪。”
我点点头,没有继续追问,而是换了个话题:“您能告诉我,是什么让您决定来这里的吗?”
她低下头,手指不自觉地绞在一起:“我……我觉得自己有点问题。我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打扫家里,一遍又一遍地擦地板、洗衣服、消毒餐具。我丈夫说我太累了,劝我来看看。”
“您觉得这样的清洁行为对您的生活造成了什么影响?”我问道。
她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焦虑:“我……我知道自己做得太多了,但我控制不住。如果我不做,就会觉得家里很脏,甚至会担心家人会生病。”
我点点头,记录下她的话:“这是一种典型的强迫性清洁行为,可能与您的焦虑情绪有关。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帮助您缓解这种症状。”
她点了点头,但眼神中依然带着不安。
---
第二次治疗
一周后,张太太再次来到诊所。这一次,她的穿着依然朴素,但脸色比上次更加疲惫。她坐下后,从包里拿出一张清单,递给我。
“这是我这一周的清洁计划。”她低声说道。
我接过清单,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每天要做的清洁任务,甚至精确到了分钟。我皱了皱眉:“您觉得这样的计划对您有帮助吗?”
她摇了摇头:“没有……我每天都觉得很累,但如果不按计划做,我就会很焦虑。”
我放下清单,轻声说道:“张太太,您知道吗?强迫性清洁行为往往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您通过清洁来获得一种控制感,但这种控制感是虚假的,它只会让您更加焦虑。”
她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困惑:“那我该怎么办?”
“我们可以尝试认知行为疗法。”我解释道,“首先,我们需要识别您的强迫思维,比如‘如果我不清洁,家里就会很脏,家人会生病’。然后,我们可以通过行为实验来挑战这些思维。”
她犹豫了一下:“行为实验?”
“是的,比如您可以尝试减少一次清洁任务,看看是否真的会发生您担心的事情。”我说道。
她咬了咬嘴唇,显然有些不安:“我……我可以试试。”
---
第三次治疗
两周后,张太太再次来到诊所。这一次,她的神情比之前轻松了一些。她坐下后,主动说道:“我按照您说的,试着减少了一次清洁任务。”
“结果如何?”我问道。
她笑了笑:“其实……什么都没发生。家里并没有变得更脏,家人也没有生病。”
我点点头:“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您通过这次实验,证明了您的强迫思维并不一定成立。”
她深吸了一口气:“是的,但我还是觉得很难完全放下。每次看到家里有一点不干净,我就会忍不住想去打扫。”
“这是正常的。”我安慰道,“改变需要时间。我们可以继续通过行为实验来逐步减少您的强迫行为。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精神分析法,探讨这些强迫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她点了点头:“您觉得……这些行为背后有什么原因吗?”
我沉吟了一下:“强迫性清洁行为往往与童年经历有关。您能回忆起小时候,是否有过与清洁或卫生相关的特殊经历?”
她沉默了一会儿,低声说道:“我妈妈是个非常爱干净的人。她总是要求我把房间收拾得一尘不染,如果我不听话,她就会很生气。”
我点点头:“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线索。您通过清洁来获得一种安全感,可能是因为小时候您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母亲的认可。”
她的眼眶微微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