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吏,岂能知法犯法。”
“二位兄弟意下如何?”
“大哥,现在距离秋后问斩只有两三天,对于心怀鬼胎的县令,我们要加倍提防,实在不行,干脆将他杀了,大哥你变做他的模样,继续执掌一县之印。”
“兄弟们,小心行事,没有我的信号,切不可鲁莽动手。”
三位长老刚现身。
不时瞟向门口的姚孝明第一个站起来。
恭恭敬敬的趋步上前,跪倒磕头。
“弟子姚孝明参拜三位师父。”
山君、玄梅侧身不受。
逆羊天尊乐呵呵的搀扶。
“姚公子,这怎么敢当!你们父子都是读圣贤书的秀才、状元。怎么能跟我们这些方外之人比呢?千万别叫我们师父,担当不起。”
姚孝明被公开拒绝,小脸不红不白,毫不尴尬。
“师父,圣贤书教化万民,却不能修行。我从小慕道,向往逍遥长生,不喜官场之学。”
“哈哈。此言差矣,出家人一般都是六根不全,或者命运乖蹇之辈。红尘中不如意,才心灰意冷,遁入空门,姚公子有大把美好的前景,修道有什么好?”
百清和敲山给师父、师叔搬来石凳,沏上茶水。
站在身后垂手侍立。
“姚公子,你我虽无师徒缘份,但你遇到修行上的难题,自然可以随时来问,咱们可以共同探讨,我等大道未成,不过比你痴长了几岁,但在修行界,讲究的是能者为师,达者为师,而不是以年龄、资历排辈。”
玄梅开门见山,主动提出姚孝明的目的。
“师父,第一句我就不明白。太上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还请师父从头讲解。”
姚孝明打开经卷,摊在桌上。
手指第一句。
玄梅斜着眼瞅去。
一道细微的白光从书本上飞起,正正射入玄梅的额头。
玄梅恍若未觉,笑嘻嘻地说道。
“姚公子,我听说你三岁便启蒙,五岁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刻苦攻书。这句话接近于白话,有什么不能明白的?”
山君和逆羊也没有注意到经卷上的异样。
也笑嘻嘻地盯着姚孝明。
地灵县一城人都在传说,县太爷的公子是神童,三岁开蒙,五岁吟诗答对,全县最有名的老秀才都交口称赞。
怎么连如此浅显的文字都不懂!
“如果用世俗的语言解释,我当然明白,只是不懂得其中蕴含的深奥修行至理。所以才向三位师父请教。”
山君和逆羊有心要逗逗姚孝明。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通俗的说法,灾祸和福报本来是不会自己降临的,人自身的行为决定了是祸还是福。”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何因,收获何果。”
姚孝明一脸诚恳。
“师父说的对。对于修士来说,这两句话意味着什么呢?”
“对于修士来说,从开始踏上修行之路的那一刻开始,你选择的修行法门、拜入的门庭,都决定了你在修行路上能够走多远。修行一道,平日急不得,关键时刻拖不得。”
姚孝明皱着眉头,十分疑惑。
“请师父明示。”
“日常修行要保持平常心,一步一个脚印,决不能好高骛远,基础不牢,急于求成,只能是海市蜃楼,终究一场空。而且还非常容易走了偏门邪路,招来天地间邪恶的注视,破坏修行。”
逆羊接过话头。
“关键时刻拖不得,你如果遇到大机缘,一定不能错过,哪怕有风险,也要勇敢搏一搏,不能犹豫。这就是所谓的:‘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的道理。老天不给,你不能抢,抢了神明便会降祸于你。老天给你,你不能拒绝,否则神明愤怒,一样会降祸于你。”
“这就是蕴含的修行道理,你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