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
“小时老师,要是你的爸爸妈妈吵架,你帮谁?”
“当然是帮妈妈。”时渠毫不犹豫,“在妈妈和爸爸之间,我的妈妈永远不会错,就算她做错了也一定是有理由、可以原谅的,这就是我的善恶观。”
这番话真情实感绝不掺水,可对于一个四岁的小朋友来说,会不会起到不良的诱导?
时渠开始找补:
“但是依依啊,不同的家庭吵架的情况是不同的。帮爸爸还是妈妈,有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柳依依:听懂了一点,但不多。
“我学了‘公平’和‘正义’,我觉得自己应该帮对的那个。但是我不知道谁是对的。小时老师,你是怎么知道对错的?”
这真是个难回答的问题,时渠想了想,比划了一个天平:
“你学了公平,那一定知道天平的两边一样高才是我们想要的状态。如果说,这两边分别代表爸爸和妈妈,那么谁要是做一件错事,谁的那边就下降一点。现在,我们不知道这件事谁对谁错,所以不知道站在哪一边才能让它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