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议事针锋
“你这小妮子,连夸人的模样都那么假惺惺。”张霖封摇了摇头,不再置喙。
马车驶离净源寺,往余杭城赶去,渐渐没
入夜色中。
夜幕高悬,今夜无星无雨,只有一轮孤月,清冷而幽静。
皇宫里的议事殿却灯火通明,殿中站着不少官员,个个低头沉默,静待皇帝看完了手中的奏陈后,会如何决定。
“啪”。
皇帝轻轻合上了手中奏疏,撩在身前的书桌上,瞥向左相覃良用,“爱卿对这份奏陈是怎么看的?”
他手上拿着的这份奏疏,正是此前镇北王张霖封上呈到皇城的奏陈,其中内容正是陈业所提出的那两条建议。
原本奏陈送至通政使,由官员及左相过目后,就会呈交皇帝审批。
然而半个月前左相与右相正因为这份奏陈而闹得不愉快,尤其右相叶文辉得知,左相覃良用对这份奏陈十分看重后,就故意在程序上对这份奏陈各种挑刺找麻烦,活生生把这份奏陈拖延了半个多月。
左相覃良用也知道叶文辉这是故意在拖延时间,于是才在今日把这份奏陈直接面呈皇帝。
覃良用向来是有话直说的,即便如今皇帝尚未表明自己的倾向,他也不会擅自揣摩皇帝的意思而说出一些违背本意的话。
而皇帝也是看中了覃良用尤为诚实这一点,才将他视为诤臣,对他放心任用。
覃良用果然如实说出自己的看法:
“微臣以为,镇北王所提出的这两条建议,乃从天下大局出发,并不只在意手中的权力财力与利益,而是试图让百姓过得好些,实乃治国良策。”
“是吗?”皇帝轻轻挑眉:“难道你不认为这两天建议,是从你们这些士大夫和高
官手里抠银子、拿去补贴百姓吗?”
右相叶文辉也偷偷抬头瞄了皇帝一眼,试图想看出皇帝对这两条建议究竟是何表情、持何态度。
可惜只是短短一瞬的偷瞄,他并没能看出皇帝的神色。
覃良用答:“微臣的意思是,百姓乃国之本,如果从我们这些官员手里扣一点银子拿去补贴百姓,就能让百姓过得好一些,微臣也是愿意的。”
皇帝听着覃良用的话,忽然开始打起了哈欠。
叶文辉捕捉到这个信号,立刻站直身子,神情发言:“陛下,微臣认为此两条建议都不妥。”
“哦?”皇帝嘴角噙着玩味的笑容,瞥向叶文辉,“右相觉得哪里有不妥之处?
叶文辉随即拿出了那日回怼覃良用的话来回答:“这两条建议确实有些为民请命的意思,但却损害了天下读书人的利益。”
“长此以往,如果将来无人肯入仕当官,还有谁能辅助陛下治理天下呢?”
左相覃良用立刻反驳道:“右相此话未免狭隘了。”
“如果那些读书人只是为了当官能得到更多念的书,而不是心怀天下才念的书,这样的人将来能当好官吗?”
“而且,镇北王本身也是豪绅之一,他都能不惧自己的利益有可能受损而提出如此良策,显然更有格局。”
叶文辉见覃良用直接转身对着他当面反驳,也不甘回击道:“是吗?可是本相怎么听说的是这两条建议并不是镇北王提出来的。”
“还有这事?”皇帝一听事关镇北王,双眼立刻亮了,“这两条居然不是镇北王提出的?那到底是谁提出来的?”
皇帝与镇北王一脉向来不对付,尤其张霖封以前也曾经是皇位的竞争者之一。
如今眼看似乎能捉住张霖封的把柄,皇帝当然来了兴致。
叶文辉仿佛抓住了覃良用的命门一般,一字一句的说道:“据臣所知,这两条计策,是余杭廉县陈家庄的一名叫陈业的村民所提出来的。”
“陈业?”皇帝对这个名字并没有什么印象。
“余杭?陈业?”覃良用显然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也纳闷了。
而且,陈业这个名字,怎么好像在哪里听过?
不过此时他并没有时间深究这些细节。
覃良用深吸一口气,随即认错道:“是微臣疏忽,居然连真正献策之人是谁都没能弄清楚,就匆忙上呈奏陈,请陛下恕罪。”
皇帝不以为意的摆了摆手,“罢了罢了,左右不过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村民提出来不切实际的建议,你不用为这无关紧要的人道歉。”
“估计是镇北王觉得这条建议不错,才把它据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