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 > 第33章 主本是佛,佛本是道

第33章 主本是佛,佛本是道

佛教自巴拉特(天竺)从阿拉干山区传入东南亚便成席卷之势。

  穆兰教因为海上丝绸之路,阿拉伯与中土商贸而传入麻六甲苏门答腊吕宋。

  以自上而下趋势奠定风下之地的宗教冠冕。

  风上之地偏离航道,佛教在避开与穆兰教的争锋,从上自下,再又自下而上。

  战胜天竺教、泛灵崇拜,彻底成为政教相融的特殊存在。

  洪沙瓦底自蒲甘王朝初始,就大修寺院佛塔。

  大光的大金塔,蒲甘的阿南达寺,阿瓦的马哈穆尼寺都闻名天下。

  东吁郡也不例外。

  繁盛不及大光勃固蒲甘阿瓦,坐落同古城外的山脊上,亦然有上百座寺院。

  其中最大的一间寺院。

  晚课结束,七八个僧侣赤脚走过廊道,进入斋房。

  风上之地多为上座部佛教,过午不食,他们当然不是来此吃斋的。

  互相双手合十拜礼。

  寒暄片刻后,为首的老僧侣直接转入正题:

  “明军已经攻破平满纳了,明国白文选击溃一万洪沙军后,继续追击莽白大部军队。”

  “从锡唐河右岸杀到左岸,又破敌两万。”

  其他人念了几声阿弥陀佛。

  “如此,算上永贵侯的两万兵马,莽白的二十万大军已经折损四分之一。”

  “莽白即使能收拢部分溃兵,也差不太多。”

  “东吁郡他已经不敢留了,只能在同古城南面百里的皮尤河、锡唐河交汇处,依仗水师扼守。”

  “同古城的一万兵马也调走半数,只剩些老弱病残的奴隶。”

  几人互望,都从彼此眼中看到蠢蠢欲动。

  老僧侣叹了口气:“明国太子几番想与莽白签盟,谁想莽白冥顽不灵,着魔般想要和明国太子争斗。”

  有人附声:“没错,不过称臣纳贡而已,五千万斤大米虽然多了些,下洪沙又不是拿不出。”

  “莽白自己弑杀两个兄弟,这会儿又念及国仇家恨起来。”

  “洪沙瓦底自古以来,不就是中土的属国吗,勃固一带也曾是大明的大古剌宣慰司。”

  另一人厉声抨击道:

  “他自己野心勃勃想要做整个洪沙的王,短绠不可汲深井,不是运气好,他如何能做王。”

  “拢兵二十万,搞得下洪沙生灵涂炭,和莽应里一样穷兵黩武,即便能胜过明国,我东吁一国也要亡国了。”

  “老蒲甘侯虽是伪王,却善待百姓,宽厚佛教,这才是他父亲他隆王的做派。”

  莽白屠村掠民,早就搞得下洪沙民怨滔天。

  各族土司村落都被收刮抢掠了一番。

  就连地位特殊的寺院也没放过。

  不是他手握大军,抢的十室九空,各郡早就反。

  甚至就在洪沙军北上后,躲进山林里的土司头人已经开始勾结暹罗阿拉干。

  “我们身为东吁王室,不能帮虎吃食。”

  老僧侣环视几人。

  他们都是同古城周边寺院颇有威望的僧侣。

  但更特殊的是他们持戒出家前的身份。

  是东吁偏远王室子弟。

  说偏远,只传了五代的东吁王族也远不到哪去。

  都是莽应里的子孙。

  莽应里极武穷兵,北讨大明,东伐暹罗,西征阿拉干。

  弄得天下皆反,众叛亲离而亡。

  他们的父辈彼时割据一郡之地。

  直到良渊王崛起上洪沙,阿那毕隆统一天下,他隆王迁都。

  他们这些争天下失败的王室后人就只能在东吁郡出家为僧。

  “蒲甘老侯爷是良渊王的幼子,阿那毕隆、他隆王的兄弟,他隆王死后,本来王位就该归他。”

  几人不是良渊王一脉,王位和他们根本就没关系。

  但身为僧侣,蒲甘侯为王给寺院包税权和土地,是十分符合他们的利益。

  更关键的是。

  人事权。

  他们作为争夺天下失败的侯王后人,这一代还能在寺院里做个不事生产的僧侣。

  下一代就要沦落成阿赫木旦。

  蒲甘侯为王许诺的出家自由和荐举官员,太合他们心意了。

  甚至有机会重新回到东吁中枢,做侯王总督。

  “如今平达力的孩子都年幼,他隆王唯一的儿子莽白更是弑杀兄长,违背天道佛理,更该让蒲甘老侯爷来做东吁王。”

  老僧侣微微颔首:

  “说甚伪王,我洪沙国世为中土藩属,蒲甘老侯爷为明国和黔国公亲自册封的东吁王,反倒是莽白不愿受勃固王位,自封东吁王,才是真正的伪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