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 > 第127章 金厦来了个年轻人

第127章 金厦来了个年轻人

这是要他弃鲁投桂,保一条命,去拥立永历太子,以得定策之功。

大明朝的政治斗争是很残酷,甚至可以说残忍的。

依照惯例,拥立错君主,是以谋逆而论,就算对社稷有功,也是要下一任君主后才能沉冤得雪,平反追谥。

大明文官们从南都,内斗到粤东,深层次原因就在此。

于少保的例子在西湖摆着呢,一旦参与进拥立大事,文官们就没退路可言,只能与对手争到底。

鲁王去监国号后和郑延平相安无事好几年。

之所以被郑延平软禁起来,就是永历南狩时发来的敕令。

张煌言彼时不同意鲁王监国,就是清楚刚愎自用的郑延平绝对不会奉旨让鲁王监国的。

郑延平情愿背上弑杀亲王的罪名,也不信鲁王会宽宏大量饶恕他以前的罪行。

张煌言一度怀疑永历敕令是想浙闽两军内衅萧墙。

多次拥立鲁王的他本人,对永历太子来说,自然也是乱臣贼子。

再说张煌言自己也不想相交十几年的鲁王,像景泰帝那般离奇驾崩。

鲁王让他投奔永历太子,亦然是不顾自我性命,想要保全他。

张煌言几番张嘴,都说不出话来。

朱以海见状,叹气道:“本王这十年来,愤恨者众多。”

“恨逆贼闯营逼死先帝,覆灭我大明,让东虏人趁机入关,恨江南文武不能守住半壁江山,恨鞑虏肆意残害我大明百姓。”

“但本王最恨的还是我自己辜负了江南百姓,恨本王当初与唐藩争位,以使浙闽沦丧。”

朱以海对张煌言郑重道:“国家倾覆之际,唐鲁之争,桂唐之争,不能再现。”

“太子殿下实乃中兴之主,我等不能使其掣肘。” “张苍水,这是本王最后的旨意了。”

张煌言抿嘴重重点头:“殿下良言,臣必遵之。”

朱以海面带笑容,整理了下身上的蟒袍,大步向前:“走,去看看吾家的麒麟子。”

张煌言等人见到太子的第一面,有些失望。

是跟西军那些逆贼混在一起太久了?

太子身上一股子匪气,没有朱家的雍容华贵。

英俊倒是英俊,帝王相吗?

听说其收复云滇,一统南洋,还是能瞧出些许。

而朱慈煊接见完金厦的文武百官,忍不住又看向郑二十万。

除了一个张煌言。

金厦文武都能说声臭鱼烂虾了。

和名将频出的永历大西朝廷相比,金厦竟然没有一个一流名臣。

就连二流名臣都少的可怜,还都是郑家部将。

好吧,有声望有战绩的名臣,也不会投靠郑延平这个海盗。

不是赴难殉国,就是剃发投清了。

金厦这里的文臣基本全是举人出身,正经进士在明清战争中都镇守一方,大臣们逃难也是投奔永历帝,轮不到郑延平捡便宜。

对于永历太子的到来,自是群臣欢喜。

张煌言带头下,一些人拜首请罪,言称之前没听延平王令,攻占夷州,是他们之过。

扬眉吐气的郑延平大度的表示他们也是久在内地,不通海事,不知者不罪。

披甲持刀,全副武装的郑家诸将则冷眼相对,静静看着金厦文官和国姓爷假模假样的君臣相得。

朱慈煊仔细打量堂中群臣。

隐隐分成四五股,但在他面前又成左右文武互相对峙。

东南明军和永历朝廷一样错综复杂。

但大致还是以郑家勋将为主的武装海商集团为主。

然后就是杂七杂八,弘光朝廷、鲁王朝廷、隆武朝廷、永历朝廷,从浙闽粤投奔郑延平的文武。

郑氏集团从不是郑延平一个人的。

别的不说,隆武帝是郑延平叔父郑鸿逵独自拥立的,后来才拉郑芝龙入伙。

郑延平慢慢吞并郑氏家族各个军阀,才将四分五裂的郑家汇聚成一团。

是以他麾下除了郑鸿逵、郑彩这些旧部,大多是他父亲遗留的部将,如郑泰、洪旭、黄廷、施琅等人,只有寥寥数人才算是跟他练兵起家的。

郑延平和郑家勋将的矛盾也很简单。

盘子越来越大,成为东南抗清旗帜的郑延平已经隐隐有立国之势,想将自身势力正规化,中枢化。

集权的君主想以文制武,和权势膨胀、盘根错节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