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嗓子,缓缓说道:“在晚辈看来,‘悟’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生活中的经历与思考。就如我们身处这繁华的汴京,每日所见所闻,皆是‘悟’的源泉。”苏老丈轻抚胡须,若有所思道:“年轻人所言有理,不过这‘悟’,在我看来,更多是对天地自然、人生哲理的一种领会。”
小峰接着说:“比如在现代……”话一出口,他才意识到说错了,连忙改口,“在我家乡,人们通过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对世界有更深的理解,这也是一种悟。像读书,书中的文字就如同一把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心灵的枷锁,让我们领悟到不同的智慧。”苏老丈微微颔首:“读书确实是悟道的重要途径,古之圣贤,皆从书中汲取养分,方能有所悟。但这‘悟’,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内心的一种升华。”
正说着,茶肆外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是一群孩童在追逐嬉戏,其中一个孩童不小心摔倒在地,大哭起来。其他孩童纷纷围了上去,有的帮忙扶起,有的则安慰着他。小峰见状,说道:“苏老丈,您看这一幕,孩子们之间的互助,不正是对善良、友爱的一种体悟吗?这也是悟的一种体现。”苏老丈看着那几个孩童,眼中满是慈爱:“不错,这世间的真情,最能触动人心,让人领悟到人性的美好。”
这时,一位身着官服的中年男子走进茶肆,见苏老丈在此,连忙上前行礼。苏老丈介绍道:“这位是张大人,在朝中为官,也是一位饱学之士。”张大人听闻小峰与苏老丈正在探讨“悟”,也来了兴致,加入了讨论。
张大人说道:“这‘悟’,在为官之道中也至关重要。为官者,需领悟民生疾苦,方能做出利国利民之事。”小峰点头赞同:“张大人所言极是,为官者若能从百姓的生活中领悟到他们的需求,便能更好地为百姓谋福祉。这就如同医者,需从病人的症状中领悟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苏老丈笑着说:“无论是为官还是行医,都离不开对世间万物的洞察与领悟。这‘悟’,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小峰又想到了什么,说道:“其实,‘悟’还需要我们有一颗宁静的心。在现代……我是说,在我家乡,人们生活节奏很快,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只有当我们抛开杂念,专注于内心,才能真正领悟到事物的真谛。”
张大人叹了口气:“如今这朝堂之上,纷争不断,人心浮躁,若能多些人静下心来领悟为官之道,这大宋江山或许会更加稳固。”苏老丈也感慨道:“这世间的道理,说起来容易,真正领悟并践行,却难上加难。”
不知不觉,天色渐暗。小峰与苏老丈、张大人道别,心中满是感慨。他明白,虽然自己与这些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对“悟”的追求却是相通的。在这个古老的时代,他不仅向古人讲述了自己对“悟”的理解,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
回到自己暂居的地方,小峰躺在床上,思绪万千。他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回到现代,但他知道,这一次与宋代人的交流,将会成为他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而对“悟”的探索,也将永远不会停止。
恍惚间那道光芒又出现了,悟将小峰传送到了元代,小峰正坐在蒲团上给村民们讲物的真义。
小峰就这样滔滔不绝讲了两个多时辰,小风缓缓站起身来。对于村民来说“这便是《悟》,我已讲完,诸位,可有什么疑问?”小峰合上书,目光扫过面前的众人。
这是一间古朴的屋子,窗外夜色深沉,屋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一张张带着思索与困惑的面容。这些人,皆是来自元代的普通百姓,他们或坐或站,衣着朴素,却都有着对未知的渴望。在这个夜晚,他们聚集在此,听小峰讲述这本奇异的《悟》。
一位老者率先开口,声音带着岁月的沧桑:“小先生,你讲的这些,实在是让人难以捉摸。这《悟》里说,世间万物皆有灵,可我们每日所见,不过是这寻常的衣食住行,如何能感受到万物之灵呢?”
小峰微微一笑,目光温和:“老人家,万物之灵,并非是要看到奇异的景象,而是用心去感受。就如您每日清晨起来,推开窗,那拂面而来的微风,带着花草的气息,这微风便是大自然的灵,花草亦是。您用心去感受,便能体会到它们的存在,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位年轻的后生皱着眉头,疑惑道:“小先生,按您说的,那我们所做的一切,岂不是都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