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到了半山腰,就能看见不少女人孩子,拿着锄头挎着篮子扑在草丛里翻找野菜。
看到此情此景,大贵不由的感叹一句,
“春天来了,野菜也多起来了,至少比冬天好熬许多……”
何春花知道他是在安慰自己,点点头便接话道:“再等等,日子马上就要好起来了……”
等下了山,大贵便把村里人往晒场那处召集。
大家都猜到了何春花这回下山要做什么,各自都放下了手中的活儿,揣着手等在晒场那处。
前边到的人已经开始忍不住向何春花确认,“里正,是不是今儿发工钱啊?”
何春花笑着点点头,“是哩,就是发工钱!”
得到何春花肯定的答复,村民的脸上都难掩激动之色。
“太好了,要发工钱了……”
对于他们来说,几十文虽然办不成什么大事儿,但是积少成多,谁家的钱不是慢慢攒出来的呢?
不多时,姜德发也过来了,后面跟着他的两个儿子。
两人一起抬了个大木板,越过人群朝何春花走来。
见着何春花面露疑惑,姜德发朝她尴尬一笑,拱手解释道:“里正,实在对不住,家里没有纸笔,委屈你将就一下了……”
何春花凑过去一看,发现木板上用炭石密密麻麻写着人名,以及多少银钱等字样。
何春花一下子明白了,看来这就是“账本”了。
此时再看向姜德发,就有些愧疚,忙向他拱手行礼,“姜老,对不住了,是我的疏忽。光想着让你帮着记账,却连笔墨纸砚都忘了备上。”
姜德发连忙摆手,“这有什么,那些玩意儿多贵啊,咱们村里现在什么情景大家都清楚,能凑合就凑合着用呗,只要这账本你能看的明白就行。”
对于他的包容与理解,何春花十分感激,忙朝他点头,“看的明白,有您出马,我自是放心的……”
说话间,大贵凑上前来,小声提醒她村里人都来的差不多了。
听了这话,何春花便止了话头,让李满仓把拎着的钱袋子拿出来,开始给大家发工钱。
村里人早就看到了李满仓手上拎着的那个鼓鼓囊囊的钱袋子,各个眼睛都不眨的盯着。
村里20多户人家,每户60文的工钱,折合下来也不过是1两多银子,可是换成铜板就是1000多个了,看着确实不少。
这两天李满仓骑马去了镇上,买了些他们要用的盐石和针头线脑的回来,因此也换了不少铜板,再加上他们之前家里还剩了些,所以给村里人发工钱应当是够了。
这一次,不用何春花眼神示意,村里人自发的安静下来。
姜德发清了清嗓子,朗声喊道:“李长喜,做工两日,合计60文!”
听到叫自己的名字,李长喜红着眼眶从人群中走出来,双手接过何春花递过来的铜板,弯着腰朝她行礼,“里正,多谢,多谢……”
何春花笑着摆摆手,“不谢,这本就是你应得的,快数数有没有少,离了这里我可就不认了”
“不用数,我自是信你的,就算少了我也认!”
被何春花这样一打趣,几年来头一回往家里搂钱的那种激动也冲散了许多。
李长喜将铜板放进怀里,又拍了拍胸脯,笑着望向何春花回话。
第一个领完,后边的人也陆续收了铜板,利利索索的放进怀里揣好。
20来户人家的工钱发完,连半个时辰都没用到。
村里人都是对她千恩万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何春花看着时间还早,又见着村里人各个都喜气洋洋,便趁机说起自己另外一个打算,
“眼下大家地里的活儿都忙的差不多了,那么我们便趁着这两天大家都有空闲,日头又好天气暖和,把清淤的事儿做了……”
这也是她一直挂在心头的大事,如今总算能说出来,何春花只觉得一身轻松。
而村里人确是面面相觑,他们往年都是碰到天干,地里的稻子又要灌溉,村里这才组织人去清理沟中的淤泥,如今这才二月,而且前些日子才下过雨,现在哪里就用得着做这活儿了?
李家村依山而建,村民的房屋大多靠着那条出村的黄泥路列成两排。
一排靠山,一排靠田。
一排排切割成方块的田中间,穿插着一条羊肠小道,道路旁边是一条一米多宽的小溪,小溪是由村外的河水引过来的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