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护盾发生器隐藏在各个角落,随时准备启动,抵御任何可能的威胁。
他们带来了几千副外骨骼机甲,整齐地排列在指定区域,仿佛一支等待出征的钢铁部队。林宇被任命为外骨骼机甲的教官,负责训练士兵们如何操作这些强大的装备。他站在训练场上,身姿挺拔,声音洪亮地讲解着操作要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大家注意,启动机甲时,先将神经感应装置与大脑连接,这个过程一定要确保接口紧密贴合,否则会出现信号不稳定的情况。连接成功后,闭上眼睛,放空思绪,尝试用意念去感受机甲的存在,就像它是你身体的一部分。”林宇一边说着,一边亲自示范,只见他熟练地戴上神经感应头盔,瞬间,他的机甲启动,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声。“很好,大家看到了吧,这时候,你可以试着抬起手臂,注意,不要用身体的力量去带动,而是用意念去指挥,动作要平稳、缓慢,感受机甲与你的同步性。”士兵们全神贯注地看着林宇,按照他的指导纷纷尝试,虽然一开始有些手忙脚乱,但在林宇耐心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启动和基本移动的技巧。
一段时间后,林宇组织了一场模拟对战。他将士兵们分成两队,让他们在模拟战场上展开对抗。战场上,机甲的轰鸣声震耳欲聋,能量光束交错闪烁。士兵们按照林宇所教,灵活地操控着机甲,有的利用地形进行掩护,有的则发动团队配合,尝试包围对手。林宇在一旁密切观察,适时通过通讯器给予指导:“左边那队,你们看,现在敌方的火力集中在前方,我们可以利用机甲的机动性,从侧翼迂回包抄,注意保持队形,不要过于分散,以三人为一组,相互掩护前进。右边的,他们的机甲能量护盾在持续消耗,抓住这个破绽,集中火力攻击他们的核心部位,攻击时注意节奏,不要盲目射击,节省能量。”这场对战让士兵们对机甲的实战运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为后续训练提供了方向。
林浩则忙着为基地的ai电脑人工智能升级。他坐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一行行代码在屏幕上闪烁。同时,他还向科研人员和技术士兵们传授dna序列的思路与想法,以及机甲改造的方向。
“大家看,这是dna序列的基本结构,它蕴含着生命的遗传信息,我们要借鉴其中的编码方式,为ai打造更高效的学习算法。”林浩在黑板上画出dna双螺旋结构,详细解释着,“传统的ai算法在处理复杂环境时存在局限性,而我们从dna序列中获取灵感,构建一种自适应的学习模型,创造出多重螺旋结构,矩形螺旋,多边形螺旋,非规则螺旋,等等结构。比如,当机甲面临不同的战斗场景,ai能够像生物进化一样,快速调整策略,优化自身的行为。”他一边说,一边在电脑上展示模拟的ai进化过程,让大家直观地看到算法的运行效果。
为了提升科研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林浩还模拟黑客对基地的防火墙发动攻击。科研人员们严阵以待,运用林浩所教的知识,不断调整防火墙的设置,抵御着一波又一波的攻击。“注意观察攻击的数据包特征,这是典型的ddos攻击,我们要迅速调整防火墙的带宽分配,限制非法流量的进入。同时,启动入侵检测系统,追踪攻击源的ip地址。”林浩在通讯频道里冷静地指导着,科研人员们紧密配合,成功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林悦的机甲新增了更为强大的干扰装置和雷达装置,其性能远超林宇的设备。她带着士兵们前往各种复杂地形进行实地操作训练。在茂密的丛林中,林悦开启干扰装置,模拟敌方干扰信号,让士兵们尝试突破干扰并施展反击技巧。“大家听好,当干扰出现,先不要慌乱,首先迅速切换雷达的工作频段,从常规的s频段切换到x频段,因为敌方干扰信号可能主要针对s频段进行干扰,切换频段后,我们有机会获取更清晰的战场信息。利用雷达的多频段扫描功能,找到干扰源的大致方向,然后,调整机甲的能量输出,将一部分能量集中到干扰对抗模块,尝试发出反向干扰信号,扰乱敌方的干扰系统。”士兵们按照她的指示,努力调整机甲频率,尝试施展影分身假制造和浩悦反击,虽然效果不及林悦那般完美,但也初见成效。在沙漠中,高温和风沙给训练带来了新的挑战,林悦引导士兵们利用地形和机甲特性,在恶劣环境下完成侦察和模拟攻击任务。“沙漠环境中,风沙会影响机甲的视线和传感器精度,我们要充分利用沙丘的起伏作为掩护,降低被敌方发现的概率。同时,调整机甲的散热系统,确保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