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我不是药神》打大规模超前点映的开启,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影院看了这部电影。
在网络上,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评价也开始逐渐增加。
“虽然有刻意有煽情,但是这个时代触碰这样的题材实在难得,电影拍出了集体群像下的人物特质,还拥有了史诗感。现实题材不做无畏的对抗,只是展现。魔幻到让人怀疑真实,但是根据真事改编的真相知道后更是眼泪掉下来。”
“病是一种罪,上帝也不能赦免;穷是一种病,药神也无法医治。思慧把脱掉的衣服一件件穿上,黄毛把留长的头发一寸寸剪下,程勇把缺口补上,受益把口罩摘下。法和情谁上谁下,命和钱谁上谁下,灾厄的红药水抹到谁的头顶,侥幸的救世主降到何方人间。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寻一种药,没药的世界我们能不能活?”
“连群演老太太都猛戳我泪点,以后再也不能吹自己泪点高了!”
“懦弱、贪财、甚至家暴的小人物,最后却咬着牙把善事做到底——其实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既非至纯至善,也非穷凶极恶,但是看见了,没办法假装没看见。”
“真是动人!完全没想到这么好看,哭成狗了。也是罕见地在影院里没看到有人刷手机。”
“真是一部让人痛苦的电影,看得人不想说话,只想流泪。”
“好看是料到了,没想到拍得如此朴素、扎实、流畅。陈默是个实干派导演,他没打算要一部神作,就本本分分讲个好故事。正因如此,它对现实的关怀才显得周到、细心、准确。”
影评人周小斌回去之后第一时间写出来了一篇影评。
“我个人一直都认为:如果一部电影能让我们思考和成长,那么这就是一部好电影。
《我不是药神》是这样的电影吗?无疑是的!
《我不是药神》放映的时候,现场一片安静,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吃零食,隐隐听到抽泣声,但仅此而已。直到灯光亮起,还有人沉浸在电影的世界里,无法脱离。
我们的电影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小角色了。很多电影要么讲述了富豪与底层之间的跨阶层恋爱;要么讲述了中产阶级的生活与无奈;要么是成功人士在失去一切之后的悔恨。说实话,都不怎么接地气。因为大部分的人还是像《我不是药神》里的这些角色们。
他可能是程勇这样在街头开个小店、百无聊赖的店主;可能是有一个深爱的妻子和孩子,所以要拼命坚韧地活下去的吕受益;可能是被丈夫抛弃,为了养活女儿不得不在夜店跳钢管舞的思慧;可能是沉默寡言不善表达却内心善良讲义气的黄毛;也可能是有着虔诚的信仰却得不到解救的刘牧师。
他们的生活一塌糊涂、一地鸡毛,却依旧拼命地努力,想要得到更加美好的未来,想要让自己最爱的人生活得更好。无论生活沦落到什么样的地步,善良都是不至于让他们堕落下去的底色。
这部电影里没有典型的反派,唯有一个张长林张院长,靠卖假药骗取病人的救命钱,通过威胁程勇取得了代理权,之后又将药品的价格提到2万一瓶,惹了众怒,可谓是前科累累。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在被捕之后居然没有说出程勇的名字。
我记得听过一句话:我做不到的,希望你能做到。
所谓善良,对他来说大概就是内心不曾泯灭的一点点火星,当火星被点燃之际,就能燃烧他整个生命。
我们生而平凡,我们没有挥斥方遒的权力、没有挥金如土的财富、没有倾国倾城的容貌、也没有主角的开挂运气。所以我们才更明白普通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如履薄冰。那是不敢辞职、不敢生病、不敢出事、不敢颓废的小心翼翼,因为哪怕行差就错一步,都可能万劫不复。
见识过深渊,才会明白痛苦究竟意味着什么。所以才期待生命中有一束光能照进来,能给我们带来希望。
《我不是药神》里,希望成为了最终的注解。
记得听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价值不是自己完成了什么,而是为别人完成了什么。
这句看似过于正确的老话,曾经我们在一些国外电影当中看到过这样的电影,现在终于有一部国产的电影能够完美地诠释它,而又没有以往类似影片端着的尴尬。
它直面了一个我们国产电影以往不敢面对的问题:死亡。
在死亡面前,法律显得冷漠;制药厂显得无情。因为对于人类来说,生存权高于一切。哪怕在法律角度上程勇犯了法,但只要三观正常的人,都会倾向于支持“活着比什么都重要”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