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逻辑BUG,因为电影毕竟是艺术创作,可是这种剧情,其实已经有些偏向“现实题材”了,那么这种基础的逻辑BUG,就太致命了!
因为现在的观众和过去的观众是不一样的。
简单的说,没那么好骗了!
所以这个单单是这个剧情就足够让很多观众觉得电影在侮辱他们的智商!”
说实话,陈默也完全没想到,这么低级的错误,居然直接就上了。
“额”杨蜜也有些无语了。
“还有,心脏移植需要严格配型,且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手术。片中“市长儿子临时抢走心脏”的桥段缺乏医学细节支撑,显得过于戏剧化。
而且也太粗糙了。
结局部分也是如此,林日朗最终选择用自己的心脏救儿子,但现实中“活体心脏移植”几乎不可能,因为心脏捐献者需脑死亡。这一设定纯粹为煽情服务,可以说完全违背了医学常识。
原版《迫在眉梢》中主角是被警方击毙后捐献器官,而《误杀 2》的改编让结局显得刻意悲壮。”
“所以,这部电影的优点和缺点都是非常明显的。
优点是通过极端情境放大社会矛盾,引发观众对公平正义的思考。
缺点更明显,医学细节、警方行动、角色动机这些都经不起推敲,而且一些无厘头的剧情,让剧情的不真实感被放大,完全罔顾了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电影的事实。
核心问题在于,它更注重情绪渲染和社会议题的表达,而非故事的严密性。”
两人聊着聊着,就走出了影院,只是有时候,你想低调,但是有人却不愿意让你低调。
这不,两人刚走出影厅,还没到电梯口,突然一个激动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陈导?!”
陈默脚步一顿,心里暗骂一句:“靠,口罩墨镜都戴了,这都能认出来?”
杨蜜也愣了一下,下意识往陈默身后躲了半步,压低声音道:“完了,被发现了。”
喊人的是个三十出头的男子,他手里拿着话筒,身后还跟着一名摄影师,身份呼之欲出了。
显然这是来电影院做线下采访的记者,他三步并作两步冲过来,眼睛发亮:“真是您啊陈导!您这是来看《误杀2》的?”
记者兴奋无比地把话筒递到了陈默面前。
陈默就有些无奈了,他是真的不想接受采访啊!但面上还是保持着礼貌的微笑,微微点头:“你好。”
“陈导,能点评一下《误杀2》吗?”记者没想到居然会让他遇到这种好事,连忙问道。
陈默还没开口,旁边又冒出来两个小姑娘,其中一个盯着杨蜜,突然尖叫:“啊啊啊!蜜姐?!”
杨蜜心里一咯噔——“完蛋,这下真跑不掉了。”
她赶紧竖起手指抵在口罩前,做了个“嘘”的手势,压低声音笑道:“小声点哈,我们就是来看个电影。”
但已经来不及了,周围散场的观众齐刷刷看过来,有人开始掏手机,还有人直接喊:“陈默和杨蜜!快看!”
陈默和杨蜜这下子都傻眼了。
他也知道,不说点什么,估计是走不掉了。
这里到处都是人,根本就没地方跑啊!
见围观的路人越来越多,陈默也有些头疼起来。
那名第一时间发现陈默的记者,却是打了鸡血一样地把话筒几乎都要怼到陈默的脸上了。
周围观众的手机镜头也齐刷刷对准了他。
陈默见围观的人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好在影院方面似乎也发现了,第一时间派人来维持秩序。
陈默无奈地道:“大家别挤,我先声明啊,今天纯属私人观影,不接受正式采访啊。”
“陈导,您可是大家公认的观影风向标,说两句吧!”记者却是不想那么轻易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大声地说道。
“对啊!说两句!”周围的观众也纷纷附和起来。
杨蜜可是知道陈默的脾气的,在一旁悄悄掐了他胳膊一下,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嘀咕:“你少说两句!”
陈默冲着她眨了眨眼睛,递给她一个放心的眼神。
转头对记者笑着道:“其实大家没必要那么在意我的看法,毕竟,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们觉得好看那就好看,我说什么真的不重要!”
“陈导,这不是赶巧了嘛,您就说几句吧!”记者对陈默的回答却是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