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华夏神韵 > (三九)青城山

(三九)青城山

建筑以其古朴典雅、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特点而着称。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巧妙地利用地形地貌,依山就势,层层叠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青城山的道教建筑群主要包括宫、观、亭、阁、坛、洞等,其中以上清宫和天师洞最为着名。

天师洞、上清宫、祖师殿等宫观建筑群,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既有古朴的道教建筑风格,又不失精巧的建筑技艺。这些宫观周围往往古木参天,环境清幽,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最为着名的宫观,始建于唐代的上清宫,是青城山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宫内供奉着道教神只,壁画精美,展现了古代道教艺术的魅力。

●上清宫道观,位于青城山位置较高的道教道观,晋代始建,后废,唐玄宗时重建,五代王衍时再建,明末毁。现存观宇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至民国年间陆续重建,大殿祭祀三清。

上清宫是青城山最大的道观之一,其建筑风格严谨,殿宇宏伟,屋顶覆盖着青瓦,与周围的山林融为一体,展现出道教追求自然和谐的理念。

●天师洞道观,位于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路168号青城山景区内,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天师洞海拔高度1000米,整个建筑群占面积约为7200平方米,主要景点有三清殿、三皇殿和黄帝祠。

天师洞则是传说中的正一道张道陵(34年-156年),字辅汉,原名张陵,东汉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道教创始人张天师,张道陵修炼成仙的地方,洞内供奉着张天师像,洞外石壁上刻有众多道教经文和画像,洞外的建筑群与山洞相连,形成了一个既神秘又庄严的道教圣地。

●建福宫道观,坐落于四川省灌县西南的青城山丈人峰下,创建于唐代开元十二年(724年),现仅存两院三殿,均为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修。宫内殿宇金碧辉煌,院落清新幽雅,配以假山,点缀亭台,宛如仙宫。

●祖师殿道观,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天仓峰,背靠轩辕峰,面对白云溪。始建于晋代,现存殿宇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殿内供奉真武大帝、东岳大帝、吕洞宾及张三丰塑像。

●圆明宫道观,又称园明宫、元明宫,属道教宫观。在四川省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青城镇青城前山门北侧。

旧名清虚观,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后屡有修葺。宫内共三殿五院,主祀三官大帝、斗姥元君、王灵官等道教仙真。

●玉清宫道观,坐落在青城山丈人峰北坡。从圆明宫往西南上行里许即到。它古为天真观,祀天皇真人,载于清乾隆《灌县志》,古庙被毁。

1938年成都慈善会在旧址上重建,取名玉清宫,有殿宇两重,上殿供奉吕祖、邱祖;中殿供奉祀宁封真人和药王孙真人。

●青城山全真观,位于青城山青龙岭龙居岗半山腰。

1996年傅圆天大师精心规划,恢复重建慈航殿、七真殿和五祖楼,更名“全真观”。溪流绕径而下,巍峨的殿堂耸立、葱翠绿林的天然“氧吧”道家修炼、游人休闲养生之所。

●朝阳洞道观,在青城山老霄顶的岩脚处,现在有大小两个洞,小洞能容数十人,大洞可容数百人。

洞很深,从洞顶有水珠滴下,依靠陡峭的山崖,在洞窟内建有一处道观。洞口门楼为悬空古建筑,洞中塑宁封真君及吕祖、邱祖和三官神像。

●太清宫道观,初建于唐代,原为佛教丛林,名“龙居寺”,清代俗称郭家庵,清末改为道庙。

太清宫,位于青城山前后山之间,面对彭祖峰和金鞭岩,后倚棋盘石和神仙洞,左有青龙岗,右有白马岗,庙前溪水潺潺,古树成阴,花香四季,环境十分幽静。

●老君阁道观,位于青城第一峰顶,海拔1260米,始建于1992年秋,1995年秋建成,历时三年。

老君阁分六层,下方上圆,层有八角,意蕴天圆地方、太极八卦之意。老君阁外观呈塔状,顶尖,中堆三圆宝,寓“三光”、“三才”。在这可以远眺岷江和青城山,还有数百里的天府平川。

青城山不仅是一座道教名山,也是一处历史遗迹丰富的景灵宝地。山上的历史遗迹众多,包括了古老的宫观、石刻、古桥、古树等。

此外,青城山的石刻艺术也是一绝,如“青城山”三个大字刻于山门之上,气势磅礴。山间还有许多古桥,如访宁桥、仙人桥等,它们跨越溪流,连接古道,见证了青城山的历史变迁。

青城山道教文化的兴盛时期主要在唐宋时期。唐朝时期,道教被尊为国教,青城山作为道教圣地,得到了皇室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