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纽约州的法律……”
餐厅中,小胡子眉头紧蹙:“他们到底想做什么?”
没有人回答他,其他三人和他一样迷茫。
过了一会儿,吃完盘中餐的大胡子擦了擦嘴:“无需过度关注,无论他们想怎么做,这个项目都会予以回应的。
“阿日安,盯紧他们的集体无意识应激,尤其是那个……乔木。他是主导者。”
那个穿着时尚,完全看不出任何宗教与传统文化因素的青年点了点头。
从一家靠全靠垃圾广告勉强维持经营的小电视台率先报道此事至今,已经过去整整两天了。
两天之内,这起事件迅速发酵,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关注与热议,越来越多的严肃媒体也忍不住,纷纷下场。
但大部分媒体缺乏调查求证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养不起优秀的记者,只能闭门造车,强行将此事与几年前的《女巫布莱尔》电影营销扯在一起。
这导致这两天,各大影视公司的电话都被打爆了。
大部分人都坚信,这是某个恐怖电影的营销手段。他们纷纷四处打听电影名称。
总体来说,大家的态度就是:少废话,直接报名字,票我买了。
甚至各大影视公司之间,也有人在互相打听,想搞清楚这是哪个蠢货的手笔,这么作死。
为了一部R级片,拿两场重大伤亡的灾难搞事情,这是不打算混了?
与主流媒体将更多精力集中在辨别真假上不同,互联网上,则完全呈现出另一种态势。
一段段精心剪辑的长度仅几分钟的视频,在realplayer的加持下,传遍各大门户网站与论坛,引起广泛议论。
与此同时,一篇篇“分析贴”“技术贴”“揭秘贴”“真相贴”“内幕贴”被炮制出来,立场与结论却截然不同,引起了一轮轮的热议甚至争吵。
辨别真假、炮制阴谋论、讨论宗教文化、编撰童年故事、造梗玩梗、尝试还原事故现场……
相关话题开始霸占各个论坛的首页,引起人们的强烈参与欲。
在分享欲的控制下,又借助ICQ和MSN,在全美最前卫时髦的大学生与中年白领群体中迅速蔓延。
之后又以他们为媒介,通过线下聚会,向现实世界扩散。
多角度、全方位的新奇观点的碰撞,大量极具专业素养的分析和评价,迅速吸引了大批平时对互联网没什么兴趣,也不怎么擅长的群体。
他们开始走进电脑房,在管理员的帮助下,试着进入朋友所说的网站或论坛,笨拙地控制着鼠标,点开一个个热贴,仔细阅读里面丰富的图文。
只需要半个小时,他们就会用两根食指,艰难地打出一个个字母,沉浸到这场讨论中。
这一切,都归功于乔木的五位同事。
在最初的素材剪辑完成,死神的袭击不再那么频繁后,他们的剪辑任务也很轻了,分工合作,不用一个小时,就能将每天的素材剪完,再由孙朝阳拿去复制、寄出。
于是,他们有了一个新的任务:引导互联网舆论,提高死神话题的热度——哪怕是负面热度也可以。
一群来自20年后的年轻人,躲在电脑后面操纵人心、挑动情绪的手法,对这个时代称得上单纯质朴的网民而言,完全是降维打击。
一句“对对对,你说得都对”,就能让一只人畜无害的小白兔,瞬间战斗欲望爆表。
一句“又锁贴?管理员真是一条好狗,NSA的骨头好吃吗?”就能让版主控制热度的努力化为乌有,在大量不了解论坛文化的新涌入网民的质疑、围攻下,狼狈投降。
这就是乔木的计划。
既然布鲁沃斯对死亡预兆那么在意,那么讳莫如深,那他就要让尽可能多的人获得那个预兆。
不知是他们这些幸存者,还包括那些无关紧要的人,全世界六十亿人。
他倒要看看,到时候会发生什么。
猜错了怎么办?搞砸了怎么办?
结束项目呗,还能怎么办?自裁赎罪吗?
就在这次事件的热度迅速提升的同时,八人居住的公寓内,又出现了新的危机。
“你是说,你的父亲也看到了死亡预兆?谁的?”乔木好不容易安抚住喧嚣的众人,问起艾利克斯。
“我不知道,他不知道,”艾利克斯已经彻底慌了,“他是第一次,根本不理解那些东西,但他看过新闻,这才相信我说的都是真的……”
他哀求地拽住乔木的胳膊:“乔,我们得帮帮他,求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