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之时,你能够深刻领悟并清晰阐述出这些新知识当中蕴含的道理和精髓所在,那么本太子便准许你在国子监开设讲堂,向其他学子传授推广新学之理。不知道对此,你可有信心去尝试一下呢?”
李明远听后略作沉思,随后拱手施礼回答道:“启禀太子殿下,学生深知自身存在不足之处,此次承蒙殿下给予如此宝贵机会,学生必定会全力以赴,用心钻研新学书籍,争取在规定期限内有所收获,不辜负殿下的期望。”
第三个被叫到的是吴学子。这吴学子看上去颇为年轻稚嫩,脸上还带着几分惶恐不安的神色。朱标表情严肃地对他说道:“吴学子,之前听闻你受人蛊惑,带头挑起事端扰乱学堂秩序。不过念及你年纪尚轻,涉世未深,一时糊涂犯下过错也是情有可原。所以本太子暂且对你既往不咎,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你必须亲手撰写一份诚恳真挚的悔过书呈交上来,并且从今往后老老实实返回课堂,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功课。至于能否做到这些要求,就看你个人的决心和表现了。不知你是否真心愿意改过自新呢?”
吴学子听完朱标的话语,如蒙大赦般连连点头应诺道:“多谢太子殿下宽宏大量!学生已经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今后一定会痛改前非,严格遵守校规校纪,努力读书上进,再也不敢肆意妄为了,请殿下放心!”
朱标的承诺,让学子们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真心。一些学子被他的真诚打动,纷纷表示愿意尝试,重新回到课堂。原本喧闹的国子监,也渐渐安静下来,再次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
宋祭酒站在远处,看着局势一步步失控,气得胡子都快翘了起来。他没想到,这个平日里看起来温和的太子,竟然如此有手段,如此会收买人心。
朱标看着逐渐恢复秩序的国子监,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革新之路,任重而道远。然而,当朱标看见宋祭酒的眼神,心中猛地一沉。
宋祭酒的阴鸷目光如毒蛇般紧盯着朱标,他干枯的手指紧紧攥成拳头,指甲几乎要掐进肉里。他绝不甘心就此认输!他要让这个妄图改变传统的太子,尝尝文人铁骨的滋味!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京城一处隐秘的宅院内,一场秘密的集会正在进行。宋祭酒端坐在首位,身旁围绕着一群衣冠楚楚的文人,他们个个须发皆白,神情严肃。烛光摇曳,将他们的脸庞映照得忽明忽暗,仿佛一个个蛰伏的猛兽。
“诸位,今日之事,想必大家也都听说了!”宋祭酒的声音沙哑而低沉,带着一丝阴冷,“那太子朱标,竟敢妄改科举,推行新学!此举,简直是动摇我大明根基!”
“是啊!圣贤之道,岂能轻改?”一个白发老者愤愤不平地说道,胡须因激动而微微颤抖,“那些奇技淫巧,终究只是末流,怎能与圣人之言相提并论?”
“科举乃选拔人才的根本,若被那太子如此胡来,岂不是要让那些阿谀奉承之辈,占据朝堂,祸国殃民!”另一个文人也义愤填膺地附和道。
“诸位,我等身为读书人,岂能坐视不理!”宋祭酒猛地一拍桌子,语气凌厉,“我们必须团结起来,坚决抵制太子的新政!守护我大明的文化命脉!”
“宋祭酒言之有理!”众人纷纷响应,群情激昂。
他们开始商议如何进一步抵制太子的新政,如何让那些被太子蛊惑的学子们迷途知返。集会结束后,一股暗流开始在京城涌动。文人墨客们奔走相告,将太子的新政形容得如同洪水猛兽,试图以此来唤醒民众的“良知。”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开始对新政产生了疑虑,甚至开始公开表示反对。
朱标静静地伫立在皇宫那高耸入云之处,目光如炬,远远眺望着远处那片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的文人集会之地。那里人头攒动,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但这一切都无法驱散他心头愈发浓重的阴霾和忧虑。
他深知那些顽固不化的保守文人们绝对不会善罢甘休,他们就像一群嗅到血腥味儿的鲨鱼,紧紧咬住新学科这块肥肉不放。不仅如此,他们还妄图将自己精心策划的科举改革计划全盘推翻,重新回到过去那种陈旧腐朽的选拔制度上去。
此刻,朱标觉得有一股无形而又巨大的压力正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犹如泰山一般沉甸甸地压在了他的肩头,令他感到呼吸困难,仿佛每一口空气都变得异常稀薄。这场科举革新之战,不仅仅关乎着个人荣辱得失,更是与整个大明朝未来的国运紧密相连。倘若稍有差池,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化为泡影,功败垂成。
就在这时,一直跟随在朱标身旁的心腹太监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担忧,他怯生生地上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