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叛之战,朱棣一定会明白自己的苦心。
“四弟,你辛苦了。”朱标走到朱棣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
“这次平叛,多亏了你及时赶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朱棣抬起头,目光复杂地望着朱标。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
“陛下,臣弟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朱棣的声音有些沙哑。
朱标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他知道,有些话,不需要说得太明白。
“四弟,你先下去休息吧。有什么事情,明天再说。”
朱棣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点了点头。“臣弟告退。”
看着朱棣离去的背影,朱标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相信,经过这次事件,自己和朱棣之间的关系,一定会更加紧密。
然而,他并不知道,在朱棣的心中,却隐藏着一个更加复杂的秘密。朱棣走出大殿,抬头望向天空,
“难道……我真的错了吗?”他喃喃自语道。
“殿下,您在说什么?”跟在朱棣身后的亲卫好奇地问道。
朱棣摇了摇头,没有回答。他深吸一口气,大步向自己的府邸走去。
而此时,在紫禁城的另一角,一个黑影正悄悄地注视着朱棣离去的方向。
“看来,好戏还在后头啊……”黑影发出一阵低沉的笑声,随即消失在了夜幕之中。
,!
朱棣站在空旷的宫道上,夜风裹挟着淡淡的血腥味扑面而来,吹得他身上的战甲冰冷刺骨。他抬手,摸了摸肩头被朱标拍过的地方,那里仿佛还残留着兄长手掌的温度。
他猛然想起,幼时在皇宫中,自己顽劣,总是闯祸,惹得父皇震怒。
每一次,都是太子哥哥挺身而出,替他挡下责罚。那时,哥哥的背影,是那么的高大,那么的可靠。
可后来,随着年龄渐长,他戍守边疆,立下赫赫战功,而太子哥哥却留在京城,处理政务。
他开始觉得,自己不比哥哥差,甚至在领兵打仗方面,更胜一筹。心中的那份敬重,渐渐被一丝不甘所取代。
然而,今夜,当他看到朱标身披战甲,站在城楼之上,冷静指挥若定,一道道命令如同利剑般精准地刺向叛军要害时,他才明白,自己的这位太子哥哥,并非自己想象的那般软弱。
他果断,英明,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魄力与决断。那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气度,让他深深折服。
“殿下,夜深露重,咱们还是回府吧。”亲卫见朱棣久立不动,轻声提醒道。
朱棣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胸中的郁结之气全部吐出。他转过身,朝着皇宫深处望了一眼,那里,灯火通明,如同白昼。
“走,回府!”朱棣的声音低沉而坚定。
他知道,从今往后,自己要做的,就是全力辅佐这位英明的兄长,为大明,为天下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
数日后,奉天殿内,文武百官齐聚一堂,气氛庄严肃穆。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扫视着殿下的群臣,脸上带着一丝疲惫。
“诸位爱卿,朕老了。”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洪亮,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
“这些年来,多亏太子监国,才使得大明江山稳固,百姓安居乐业。”
群臣闻言,纷纷跪倒在地,齐声道:“陛下春秋鼎盛,乃大明之福!”
朱元璋摆了摆手,示意众人起身。
“朕意已决,传位于太子朱标,择日举行登基大典!”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一片哗然。
虽然太子监国多年,早已深得人心,但皇帝突然宣布退位,还是让众人感到震惊。
朱标闻言,连忙跪倒在地,叩首道:“父皇,儿臣才疏学浅,恐难当此大任,还请父皇收回成命!”
朱元璋走到朱标面前,亲自将他扶起,语重心长地说道:“标儿,你宅心仁厚,有治国之才,朕相信你一定能够成为一位好皇帝。朕老了,也该享享清福了。”
朱标看着父皇坚定的眼神,心中百感交集。
他知道,父皇已经做出了决定,自己再推辞也是无用。
“儿臣遵旨!”朱标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
数月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朱标正式登基称帝,改年号为“承平”。
登基大典之后,朱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国家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