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脆,看起来就十分诱人。
接下来,母亲会在锅中留少许底油,放入葱花、姜丝和蒜末爆香。那浓郁的香味瞬间弥漫在整个厨房,书源的鼻子不停地嗅着,他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味道。然后母亲把切好的青椒和胡萝卜块倒入锅中翻炒。青椒和胡萝卜在锅中欢快地跳跃着,颜色变得更加鲜艳。
母亲会提前调好一碗料汁,里面有生抽、白糖、盐、蚝油和适量的清水。她把料汁倒入锅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料汁开始变得浓稠起来。最后,母亲把复炸好的肉段倒入锅中,与青椒、胡萝卜和浓稠的料汁一起翻炒均匀。一盘色香味俱全的溜肉段就这样出锅了。
书源每次看到这盘溜肉段端上餐桌,都会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夹起一块肉段放入口中。那酥脆的外皮、鲜嫩的肉,再加上青椒和胡萝卜的清甜,混合着浓郁的料汁味道,让他的味蕾沉浸在无尽的幸福之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书源对溜肉段的喜爱并没有减少,反而与日俱增。他开始想要自己尝试制作这道美味的菜肴。在他十五岁那年,他决定在母亲的指导下亲自做一次溜肉段。
他按照母亲教的步骤,认真地挑选猪肉、切肉、准备淀粉浆。可是,在炸肉段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他没有掌握好油温,肉段放入锅中时,油溅了出来,他吓了一跳。母亲在一旁安慰他:“儿子,别害怕,慢慢来。油温高的时候放肉进去就会溅油,下次要注意。”
书源稳定了一下情绪,继续炸肉段。但是他发现自己炸出的肉段有的外皮没有炸透,有的则有点焦了。他有些沮丧,母亲鼓励他说:“第一次做已经很不错了,多做几次就会掌握技巧的。”
在炒配菜和调汁的过程中,书源也遇到了一些小麻烦。他不小心把盐放多了一点,导致料汁有点咸。不过,当他把最后成品的溜肉段端上桌时,他还是充满了成就感。尽管这盘溜肉段与母亲做的相比还有些差距,但他知道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高中毕业后,书源离开小县城去外地读大学。在大学里,他时常想念家乡的溜肉段。学校的食堂里有各种各样的菜肴,但却没有那熟悉的溜肉段的味道。有一次,他和几个来自东北的同学聊天时,说起了溜肉段,大家都对这道菜充满了怀念。
于是,书源决定在宿舍自己做溜肉段。他从学校附近的超市买来了食材,在宿舍的小电煮锅上开始了他的创作。宿舍的条件有限,没有炉灶和足够的油来炸肉段。书源灵机一动,他把肉段用平底锅煎制,虽然没有炸出来的那么酥脆,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他的同学们闻到了香味,纷纷围了过来。当他们品尝到书源做的溜肉段时,都赞不绝口。其中一个同学说:“书源,你这手艺都可以去开个东北菜馆了。”书源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大学毕业后,书源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他在一个大城市里找到了一份工作,工作很忙碌,但他对溜肉段的热爱依然没有改变。他经常在下班后去菜市场挑选食材,回到家后精心制作溜肉段,把这当作是一天忙碌工作后的放松方式。
有一次,书源参加了公司的厨艺比赛。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制作溜肉段。他想通过这个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道东北美食。
比赛当天,书源充满自信地走进厨房。他熟练地准备食材,切肉、调淀粉浆、切配菜。在炸肉段的时候,他已经能够熟练地掌握油温,肉段炸得金黄酥脆。他精心地制作料汁,确保味道恰到好处。
当他把自己制作的溜肉段端到评委面前时,那诱人的色泽和香味立刻吸引了评委们的注意。评委们品尝后,纷纷点头称赞。其中一位评委说:“这道溜肉段不仅味道正宗,而且从你的制作过程中能看出你对这道菜的热爱。”
书源最终在厨艺比赛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他的溜肉段也在公司里出了名。同事们经常会向他请教溜肉段的制作方法,书源也很乐意分享。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源在这个城市里扎下了根。他有了自己的家庭,他也把溜肉段的制作方法传给了自己的孩子。他希望这道承载着他童年回忆和家乡情感的菜肴能够在家族中代代相传。
有一年,书源带着家人回到了东北的小县城老家。他走进熟悉的厨房,和母亲一起再次制作溜肉段。他看着母亲已经有些花白的头发,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这么多年过去了,溜肉段的味道依然没有改变,就像他对家乡的感情一样,始终深厚而纯粹。
他和母亲一起在厨房忙碌着,仿佛回到了他小时候的时光。当那盘溜肉段再次出现在老家的餐桌上时,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这道充满回忆和爱的菜肴。书源的孩子也像他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