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的弹性和纹理。
接下来是处理羊肉的环节。书源深知这是东来顺涮羊肉的关键步骤,所以格外用心。他开始练习用冰块压制羊肉,最初总是掌握不好时间和冰块的用量,导致羊肉要么压得不够,杂质没有完全吸出,要么压过头,影响了肉质的口感。但他没有放弃,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他终于能够熟练地控制这个过程。
而且肉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书源拿起刀,看着师傅轻松地将裹着白布的羊肉切成薄如蝉翼的肉片,他羡慕不已。自己上手时,却发现这远比想象中困难。他的手总是不够稳,切出的肉片不是太厚就是形状不规则。为了练习切肉,书源每天都会在厨房多待几个小时,找一些废弃的羊肉练习。他的手被刀划伤过,也因为长时间用力而酸痛难忍,但他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像师傅们一样熟练地切出完美的羊肉片。
在学习汤底和调料制作的过程中,书源同样遇到了不少困难。汤底的配料比例看似简单,可稍微变动一点,味道就会大打折扣。他一遍又一遍地尝试,记录下每次不同配料比例所产生的味道变化。调料的调配更是需要精确的味觉感知,书源不断地品尝、调整,从最开始只能调出单一的味道,到逐渐能够平衡五味,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实践,书源终于成为了东来顺饭庄的一名优秀厨师。他能够熟练地完成涮羊肉从选料到上桌的每一个步骤,他切出的羊肉片薄厚均匀、纹理完整,他调配的汤底和调料也得到了师傅们的认可。
然而,书源并没有满足于仅仅传承东来顺涮羊肉的传统技艺。他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食客们的口味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涮羊肉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一些创新。
有一次,书源参加了一个国际美食交流活动。在活动中,他见识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文化和烹饪技巧。他看到其他厨师们将不同的食材和传统菜肴进行大胆的结合,创造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菜品。这让他深受启发,他开始思考如何将东来顺涮羊肉进行创新,同时又不失其传统的风味。
回到东来顺饭庄后,书源开始了他的创新尝试。他首先在羊肉的搭配食材上进行了改变。传统上,东来顺涮羊肉的搭配主要是白菜和粉丝。书源想,能不能加入一些新的食材,让涮羊肉的口感更加丰富呢?他经过多次试验,发现加入一些新鲜的菌类,如香菇、金针菇等,不仅不会破坏涮羊肉的原有风味,反而能增加一种独特的鲜味。而且,这些菌类在清汤中涮煮后,吸收了汤底的鲜美和羊肉的香气,自身的口感也变得更加醇厚。
在调料方面,书源也进行了一些创新。他保留了传统调料的基本构成,但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例如,他尝试将一些西式的香料,如迷迭香、罗勒等,经过特殊处理后融入到调料中。这些香料为传统的涮羊肉调料带来了一种淡淡的异域香气,使食客们在品尝涮羊肉时,既能感受到传统的味道,又能体验到一种新奇的感觉。
此外,书源还在涮羊肉的呈现方式上进行了创新。他借鉴了一些西餐的摆盘技巧,将涮羊肉片和搭配的食材摆放得更加精美。他用特制的铜盘,将羊肉片卷成精致的形状,周围搭配上色彩鲜艳的蔬菜和菌类,让整道菜品看起来就像一件艺术品。
当书源将他创新后的涮羊肉呈现给食客们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老顾客们惊讶于传统的东来顺涮羊肉竟然可以有如此新颖的变化,而新顾客则被这种既保留传统风味又充满创新元素的菜品所吸引。
然而,书源的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传统的老厨师对他的创新表示担忧,他们认为东来顺涮羊肉是百年传承的经典菜品,不应该轻易改变。一些老顾客也对新的涮羊肉持有保留态度,他们担心这些创新会破坏他们心中传统涮羊肉的美好印象。
面对这些质疑和担忧,书源并没有退缩。他深知,创新总是伴随着风险,但如果不创新,传统美食就难以在现代社会中持续发展。他开始与老厨师们耐心地沟通,向他们解释自己创新的目的并不是要取代传统,而是为了让东来顺涮羊肉更好地传承下去。他邀请老顾客们再次品尝创新后的涮羊肉,并详细地介绍每一个创新点背后的想法和意义。
慢慢地,老厨师们开始理解书源的想法,他们看到了这些创新为东来顺饭庄带来的新活力。老顾客们也逐渐接受了创新后的涮羊肉,他们发现这种创新并没有破坏传统的韵味,反而让他们对东来顺涮羊肉有了新的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源的创新涮羊肉在美食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东来顺饭庄也因为他的创新,吸引了更多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的食客。书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