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尾,问道:“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呀?”父亲耐心地解释说:“这样可以去掉牛尾的血水和腥味,做出来的菜才会更好吃。”
接着,父亲开始准备配料。他从橱柜里拿出了八角、桂皮、香叶、花椒等香料,又切好了葱姜蒜。书源在一旁帮忙递东西,他感觉自己像是父亲的小助手,这种感觉让他很开心。父亲把锅烧热,倒入油,等油热了之后,放入葱姜蒜煸炒出香味。然后加入焯水后的牛尾,不停地翻炒,直到牛尾的表面变得微黄。
“儿子,看这里,这一步很关键。”父亲说道。书源紧紧地盯着锅里的牛尾,他闻到了一股肉香和香料混合的味道,这种味道让他的味蕾开始兴奋起来。父亲接着加入酱油、冰糖、盐等调料,再倒入适量的清水,然后把八角、桂皮、香叶、花椒等香料用纱布包起来也放入锅中。盖上锅盖,小火慢慢地炖了起来。
书源在一旁焦急地等待着,他时不时地跑到锅边去看。那从锅里冒出的热气,带着浓郁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厨房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香味越来越浓,书源的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起来。终于,在经过了几个小时的炖煮之后,红烧牛尾做好了。
父亲把红烧牛尾盛到盘子里,那牛尾色泽红亮,散发着诱人的光泽。书源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那牛尾肉入口即化,浓郁的肉香、香料的味道以及冰糖带来的甜味在他的口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说道:“爸爸,这道菜太好吃了!”父亲看着他满足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从那以后,红烧牛尾就成为了书源心中的一道美食。每当他有什么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情,他都会想起这道菜。随着书源的成长,他也开始尝试自己做红烧牛尾。他在父亲的指导下,不断地练习,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熟练操作。
在书源十五岁那年,小镇上遭遇了一场旱灾。农作物收成不好,很多家庭都面临着困难。书源的家庭也不例外,家里的经济变得更加紧张。但是,书源却想到了一个办法。他看到市场上牛尾的价格相对较低,因为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烹饪。他决定做红烧牛尾去集市上卖,来补贴家用。
书源开始认真地准备起来。他每天早早地去市场挑选新鲜的牛尾,然后回到家里精心地制作。他在父亲的基础上,还加入了自己的一些创意。他会在红烧牛尾里加入一些当地特有的蔬菜,让菜品更加丰富。他把做好的红烧牛尾带到集市上,一开始,并没有多少人关注。但是,当有一个顾客尝试了之后,立刻被那美味所吸引,开始向其他人推荐。
慢慢地,书源的红烧牛尾在集市上有了名气。越来越多的人来购买他的红烧牛尾,他的家庭经济状况也得到了改善。书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会了一门手艺,还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他看着那些顾客满意的表情,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然而,书源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意识到,他想要把红烧牛尾推广到更大的地方。在他十八岁那年,他离开了小镇,去了城市里打拼。他在城市里的一家小餐馆里找到了一份工作,从最底层的洗碗工做起。他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红烧牛尾。
有一次,餐馆的老板品尝了书源做的红烧牛尾,被那独特的味道所震惊。老板决定把这道菜加入到餐馆的菜单里。书源的红烧牛尾一经推出,立刻受到了顾客的欢迎。很多顾客都是因为这道菜而经常光顾这家餐馆。书源也因为这道菜,逐渐在餐馆里站稳了脚跟,从洗碗工成为了厨师。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源的厨艺不断地提高。他开始研究如何让红烧牛尾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他会根据不同顾客的反馈,调整配料的比例,或者尝试新的烹饪方法。他的红烧牛尾在城市里也越来越有名气,甚至有美食评论家专门来品尝这道菜,并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书源二十三岁那年,他决定自己开一家餐馆,主打菜就是红烧牛尾。他四处筹集资金,找店面,装修。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终于,他的餐馆开业了。
开业的第一天,餐馆里就坐满了顾客。他们都是听说了书源的红烧牛尾而来。书源亲自下厨,为每一位顾客精心制作这道菜。看着顾客们满意的表情,书源心中充满了感慨。他想起了小时候在小镇上父亲为他做红烧牛尾的情景,想起了自己在集市上卖红烧牛尾的日子,想起了在小餐馆里从洗碗工到厨师的奋斗历程。
随着餐馆的生意越来越好,书源也开始扩大规模。他开了分店,并且把红烧牛尾的配方标准化,确保每一家分店的菜品质量都是一样的。他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厨师,把自己的厨艺和对红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