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会帮忙,他虽然切得不是很整齐,但也乐在其中。奶奶还会拿出一些粉丝,用温水泡上,再找出一些海米,这些海米是爷爷从海边带回来的,虽然不多,但却是这道菜的点睛之笔。
当五花肉煮了大概一个半小时后,已经变得熟烂了。奶奶用筷子扎一下肉,轻松扎透就说明肉煮好了。她把肉捞出来放在案板上晾凉,然后把煮肉的汤过滤出来,留着备用。
接下来就是组装砂锅了。奶奶先在砂锅里铺上一层酸菜丝,那酸菜的酸味瞬间就弥漫开来。然后把泡好的粉丝放在酸菜丝上,再把晾凉的五花肉切成薄片,一片一片地码在粉丝上。书源看着那一片片红白相间的五花肉,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奶奶把海米也撒在上面,然后慢慢地倒入煮肉的原汤,汤刚刚没过所有的食材。
奶奶把砂锅放在灶台上,小火慢炖。书源就坐在旁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砂锅。他看着砂锅里的汤开始慢慢地翻滚,那里面的食材在汤的翻滚下像是在跳舞一样。随着炖煮的时间变长,砂锅里的香气越来越浓郁,弥漫了整个厨房,甚至从厨房的门缝里钻出去,飘到了院子里。
终于,砂锅白肉做好了。奶奶把砂锅端到桌子上,再拿出几个小碟子,里面分别装着韭菜花、豆腐乳和辣椒油。书源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夹起一片白肉,蘸上一点韭菜花,放进嘴里。那白肉肥而不腻,瘦肉部分鲜嫩多汁,酸菜的酸味中和了肉的油腻,粉丝吸收了肉和酸菜的味道,变得格外美味。书源一边吃一边不停地夸赞奶奶的手艺。
随着书源慢慢长大,他离开了这个小县城,去了大城市读书。大城市里有各种各样的美食,有高档的餐厅,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菜肴,但书源始终忘不了奶奶做的砂锅白肉。每当冬天来临,他就会特别想念那一口温暖的味道。
在大学里,书源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有一次,他们在宿舍里讨论各自家乡的美食,书源就说起了奶奶做的砂锅白肉。他绘声绘色地描述着那道菜的制作过程,以及那独特的味道,朋友们都听得直流口水。有一个朋友好奇地说:“书源,你这么想念这道菜,为什么不自己做呢?”书源这才意识到,自己从来没有尝试过做砂锅白肉。
于是,书源决定自己动手做这道菜。他跑到学校附近的菜市场,按照奶奶教他的方法挑选食材。可是,在大城市里,要找到像奶奶腌制的那样正宗的酸菜并不容易。他找了很久,才找到一种看起来比较像的酸菜。回到宿舍后,他按照记忆中的步骤开始做。但是,毕竟是第一次做,他在煮肉的时候没有掌握好火候,肉煮得有点老了。在组装砂锅的时候,他放的汤也有点多,结果在炖煮的时候,砂锅里的汤差点溢出来。
尽管最后的成品没有奶奶做的那么美味,但当他吃着自己做的砂锅白肉时,心里还是充满了一种成就感。他的朋友们也都尝了尝,虽然大家都笑着说味道有点怪,但书源知道,这是他对家乡和奶奶的思念的一种寄托。
大学毕业后,书源留在了大城市工作。工作的压力很大,生活节奏也很快。他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渐渐地,他已经很久没有想起砂锅白肉了。直到有一年冬天,他在工作中遭遇了一次很大的挫折。他负责的一个项目失败了,他受到了领导的批评,自己也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
那天下班后,外面下着大雪,书源一个人走在冰冷的街道上。他感觉自己就像这大雪中的一片雪花,孤独而又无助。突然,他闻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那是砂锅白肉的味道。他顺着味道找过去,发现是一家东北菜馆。他走进菜馆,点了一份砂锅白肉。
当砂锅白肉端到他面前的时候,他看着那熟悉的样子,闻着那熟悉的香气,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他吃着砂锅白肉,那些关于奶奶、关于家乡的回忆一下子涌上心头。他想起了奶奶的爱,想起了小时候在厨房的温暖时光,想起了自己在宿舍第一次做砂锅白肉的经历。
这一刻,他突然明白,无论他走到哪里,无论他遭遇什么样的挫折,家的味道永远是他心中最温暖的港湾。砂锅白肉不仅仅是一道菜,它是他与家乡、与奶奶之间的情感纽带,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从那以后,书源又重新振作起来。他更加努力地工作,同时也开始经常做砂锅白肉。他把这道菜做给身边的朋友吃,也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他们。他希望通过这道菜,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爱的力量。
在书源的努力下,他的事业渐渐有了起色。他也在大城市里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他的妻子是一个南方姑娘,刚开始对砂锅白肉并不感兴趣。但是,在书源的影响下,她也渐渐喜欢上了这道菜。书源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