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细心地切成丝,那橙红色的胡萝卜丝就像一缕缕小阳光。再切上一些京葱丝、姜丝和蒜末,这些配菜将在后面的烹饪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终于到了炸肉的环节。母亲在锅里倒入足够的油,当油温达到六成热的时候,她会小心翼翼地把裹好淀粉糊的肉片逐片放入锅中。肉片刚入锅时,油锅里立刻发出“滋滋”的声响,就像一场美食交响乐的前奏。书源每次听到这个声音都会兴奋起来,他会搬来一个小凳子,站在上面,眼睛紧紧盯着锅里的肉片。只见肉片在油锅里逐渐变色,从原本的白色慢慢变成金黄色。母亲用筷子轻轻翻动着肉片,确保它们受热均匀。炸至金黄色后,母亲用漏勺把肉片捞出,放在一旁的盘子里。
书源总是忍不住伸手想去拿一块,母亲轻轻拍开他的手说:“小馋猫,还没做好呢。”母亲会再次升高油温,然后把刚才捞出的肉片重新放入锅中复炸。书源不理解地问:“妈妈,为什么要炸两次呀?”母亲耐心地解释:“复炸可以让肉片的外皮更加酥脆,里面的肉也会更嫩哦。”经过复炸后的肉片,表面变得更加金黄酥脆,看起来就十分诱人。
接下来就是调汁的关键步骤。母亲在碗里放入白糖、白醋、米醋、少许盐和一些生抽,再加入适量的清水,搅拌均匀。书源看着母亲调汁,他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要用这么多醋和糖呀?”母亲笑着说:“儿子,锅包肉的味道就是酸甜可口的,这醋和糖就是调出这种味道的关键呢。”
最后,母亲在锅中留少许底油,放入切好的京葱丝、姜丝和蒜末爆香,加入胡萝卜丝翻炒几下。然后倒入调好的料汁,随着温度的升高,料汁开始变得浓稠起来。母亲迅速把复炸好的肉片倒入锅中,用铲子快速翻炒均匀,让每一片肉都裹满酸甜的料汁。出锅前,母亲撒上几片香菜,一盘色香味俱全的锅包肉就大功告成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书源对锅包肉的热爱并没有减退,反而愈发深厚。他开始尝试自己制作锅包肉。
第一次自己做锅包肉的时候,书源充满了期待,但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他在切肉片的时候,发现很难把肉片切得像母亲那样薄厚均匀,有的肉片太厚,有的又太薄。在腌制肉片时,他把握不好盐和料酒的用量,不是太咸就是料酒味太重。炸肉的时候更是状况百出,由于对油温没有准确的判断,他放入肉片时,油溅得到处都是,吓得他差点扔掉手中的筷子。而且,他炸出的肉片有的外皮焦了,有的却还没有熟透。调汁的时候,他也不太能掌握好醋和糖的比例,做出的料汁不是太酸就是太甜。
但是书源并没有气馁,他想起母亲做锅包肉时的样子,就充满了动力。他不断地尝试,一次又一次地练习。慢慢地,他切肉片的技术越来越熟练,腌制肉片时也能准确地把握调料的用量,炸肉时对油温的控制也越来越精准。调汁的时候,他通过不断地品尝和调整,终于能调出那恰到好处的酸甜味道。
书源的锅包肉制作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他的这一技能在学校里也派上了用场。在学校的一次美食文化节上,每个同学都要带一道自己家乡的特色美食。书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锅包肉。
他提前精心准备食材,在活动当天,信心满满地开始制作锅包肉。同学们都围在他的周围,好奇地看着他的一举一动。书源熟练地切肉、腌制、调淀粉糊、炸肉、调汁,最后翻炒均匀。当那盘散发着诱人香气的锅包肉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同学们都发出了惊叹声。他们纷纷拿起筷子品尝,那酥脆的外皮、鲜嫩的肉,再加上酸甜可口的味道,让同学们赞不绝口。一个同学说:“书源,你做的锅包肉简直比饭店里的还好吃!”书源听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他为自己能够将家乡的美食分享给同学们而感到自豪。
大学毕业后,书源离开了家乡,去了一个大城市打拼。在那个繁华而忙碌的城市里,他常常想念家乡的锅包肉。城市里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餐厅,也有卖锅包肉的,但他总觉得那些锅包肉缺少了家乡的味道。
有一次,书源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大的压力,他感到非常疲惫和沮丧。下班后,他路过一家东北菜馆,看到招牌上的锅包肉,便走了进去。他点了一份锅包肉,当那熟悉的味道在口中散开时,他仿佛回到了家乡,回到了那个充满温暖的家。那一刻,锅包肉就像一把打开他思乡之情的钥匙,让他的眼眶湿润了。
受到这次经历的启发,书源决定自己在出租屋里做锅包肉。他从市场上买来食材,虽然出租屋的厨房很小,条件也有限,但他依然充满热情地开始制作。当他品尝着自己亲手做的锅包肉时,他觉得所有的疲惫和压力都消散了。锅包肉成为了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