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等待腌制的过程中,福伯开始准备其他的配料。他拿出八角、香叶、生姜和大葱等,对书源说:“这些配料虽然用量不多,但却能给熏鸭增添丰富的味道。”福伯把这些配料放在一旁备用,然后又开始准备熏制用的茶叶、稻草和一些果木。书源好奇地问:“福伯,为什么要用这些东西来熏呢?”福伯笑着说:“这茶叶能让熏鸭有一股清香,稻草能带来独特的烟火味,果木则可以增添一些果香,这些混合在一起,就是无为熏鸭独特的烟熏味的秘密啊。”
腌制时间到了,福伯在锅中加入清水,放入八角、生姜、大葱段和香叶,然后煮开。接着,他把腌制好的鸭子放入锅中,又加入适量的酱油和白糖调味。福伯对书源说:“这煮鸭子的火候也很重要,要用小火慢慢煮,这样鸭子的肉才会煮得熟透又不会太老。”书源在一旁认真地看着,他看到锅里的汤汁慢慢变得浓稠,鸭子的颜色也逐渐变深。福伯时不时地翻动一下鸭子,确保鸭子各个部位都能煮到。大约三十分钟后,福伯把鸭子从锅里取出来,沥干水分。
终于到了熏制的环节。福伯在铁锅底部铺上一层茶叶、稻草和果木(他这次用的是橘子皮,因为橘子皮能让熏鸭带有一股清新的果香),然后把一个铁架放在锅里,将鸭子放在铁架上。福伯盖上锅盖,用中小火加热。不一会儿,锅里就开始冒出烟雾,书源闻到了那熟悉而又神秘的香味。福伯对书源说:“这熏制的时候要注意观察,火不能太大,不然容易把鸭子熏糊了;火也不能太小,不然熏不出那种香味。”书源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锅,他看到烟雾在锅里弥漫,鸭子的表皮在烟雾的熏陶下慢慢变成金黄色。这个过程持续了大约一个小时,当福伯打开锅盖时,一只色泽诱人、散发着浓郁香味的无为熏鸭就呈现在眼前。
书源满心欢喜地看着自己参与制作的熏鸭,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福伯把熏鸭切成块,书源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块。那熟悉的味道在口中散开,他觉得这次的熏鸭似乎比以往任何一次吃到的都要美味,因为这其中包含着他自己的努力和汗水。
随着年龄的增长,书源离开了无为小镇去外地求学。在外地的日子里,他最想念的就是家乡的无为熏鸭。每当他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他就会想起福伯做熏鸭时的专注神情,想起那充满烟火气的制作过程。他发现,无为熏鸭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家乡的情怀,一种对传统技艺的传承。
有一次,学校举办文化美食节,书源决定把无为熏鸭介绍给同学们。他提前和家里联系,让福伯给他寄来了制作熏鸭所需的材料。在美食节当天,书源像福伯教他的那样,认真地制作着无为熏鸭。同学们都被他的举动吸引过来,好奇地看着他的操作。当熏鸭做好后,那独特的香味弥漫在整个活动场地。同学们纷纷品尝,他们被无为熏鸭的美味所折服。书源自豪地向同学们介绍着无为熏鸭的制作过程和背后的文化内涵,他说:“这无为熏鸭是我们家乡的瑰宝,它承载着无为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大学毕业后,书源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抉择。他可以留在大城市,找一份高薪的工作,但他的心中始终放不下家乡的无为熏鸭。他想起福伯渐渐老去的身影,想起无为熏鸭可能会因为年轻人的离开而面临传承的危机。最终,书源决定回到无为小镇。
回到小镇后,书源发现小镇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传统的美食制作工艺正在被人们遗忘。福伯的熏鸭店生意虽然还在维持,但顾客大多是一些老主顾,年轻人很少关注。书源心中暗下决心,他要把无为熏鸭发扬光大。
络上开设了一个关于无为熏鸭的博客,他详细地记录了无为熏鸭的制作过程、历史文化以及自己与熏鸭的故事。他的博客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不少美食爱好者对无为熏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他又利用短视频平台,拍摄制作无为熏鸭的视频。他的视频生动形象,把无为熏鸭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展示出来。这些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无为熏鸭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为了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正宗的无为熏鸭,书源还和当地的一些农户合作,确保制作熏鸭的原料——巢湖麻鸭的品质。他在小镇上开了一家更大的熏鸭店,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制作工艺,还根据现代人的口味进行了一些创新。他推出了一些新的熏鸭套餐,比如熏鸭配特色酱料、熏鸭沙拉等。
在书源的努力下,无为熏鸭逐渐走出无为小镇,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很多游客专门来到无为,就是为了品尝书源做的熏鸭。书源的熏鸭店门口常常排起长队,他也成为了无为的一张美食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