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源踏上了前往西藏的征程。一路上,他穿越了广袤无垠的草原,远处巍峨的雪山在阳光的映照下闪耀着圣洁的光芒,成群的牦牛如同黑色的珍珠散落在草原上。当他终于抵达西藏的一个古老村落时,他能清晰地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浓郁奶香,那是一种混合着青草气息的原始而纯粹的味道,他知道,自己离藏式奶渣已经很近了。
书源在村落里四处打听,很快便结识了一位名叫次仁的藏族小伙。次仁热情好客,当他得知书源对藏式奶茶感兴趣时,眼睛里闪烁出兴奋的光芒,仿佛遇到了知音。次仁带着书源来到了自己的家,那是一座传统的藏式民居,院子里摆放着各种制作奶制品的工具。
次仁的母亲,一位慈祥的藏族阿妈,正在忙碌地制作奶渣。她笑着欢迎书源的到来,并开始向他讲述藏式奶渣的制作奥秘。首先是奶源,阿妈说,在藏族的传统里,牦牛乳是制作奶渣的上佳原料。每天清晨,牧民们就会小心地挤下新鲜的牦牛奶,这些牛奶富含营养,带着草原的芬芳。
接着,阿妈把新鲜的牦牛奶倒入一个大锅中,慢慢加热。她告诉书源,火候的控制非常关键,要用小火慢慢熬煮,就像呵护着一个脆弱的生命。在熬煮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搅拌,防止牛奶粘锅。书源好奇地凑上前去,看着锅里的牛奶开始微微沸腾,热气腾腾中带着浓浓的奶香。
随着牛奶的加热,其中的水分开始慢慢蒸发,牛奶变得越来越浓稠。这时,阿妈加入了一点自制的酸奶作为发酵剂。这酸奶也是用牦牛奶制作而成的,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它蕴含着丰富的乳酸菌,能够让牛奶更好地发酵。阿妈轻轻搅拌着,让酸奶和牛奶充分融合,然后把锅盖上,让牛奶静静地发酵。
书源静静地坐在一旁,心中充满了期待。几个小时过去了,当阿妈再次揭开锅盖时,牛奶已经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它变得更加浓稠,而且有了一种独特的酸味。阿妈说,现在就要进行下一步了,分离乳清。
她把发酵后的牛奶倒入一个特殊的布袋里,然后把布袋悬挂起来。乳清就像清澈的泪水一样,缓缓地从布袋中渗出,滴落到下面的容器里。这个过程需要耐心等待,直到乳清基本分离干净。书源看着那滴滴落下的乳清,仿佛看到了藏式奶渣诞生的前奏。
当乳清分离得差不多的时候,布袋里剩下的就是奶渣的雏形了。阿妈把奶渣从布袋里取出来,放在一个木制的容器里,开始用手揉捻。她的双手如同有魔力一般,把奶渣揉成了一块一块的形状。阿妈告诉书源,这个揉捻的过程不仅是为了让奶渣成型,还能让它的口感更加紧实。
在阿妈制作奶渣的时候,次仁也在一旁给书源讲述着藏式奶渣在藏族文化中的重要意义。他说,在藏族家庭里,奶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食物。它不仅是日常饮食的一部分,更是节日和庆典上不可或缺的美食。在藏历新年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制作大量的奶渣,用精美的容器盛装起来,供奉在神龛前,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而且,奶渣也是藏族人民招待贵客的重要食品,当有远方的客人到来时,端上一盘奶渣,就代表着主人家的热情和尊敬。
书源听着这些故事,心中对藏式奶渣又多了一份敬意。他拿起一块刚刚制作好的奶渣,放入口中。初尝时,他感受到了一种浓郁的奶香味,那是牦牛奶的醇厚在舌尖上蔓延。接着,是微微的酸味,这种酸味并不刺鼻,反而让奶香味更加突出,就像一首和谐的乐曲中的独特音符。而且,奶渣的口感紧实而有嚼劲,越嚼越能品出其中的滋味。
随着对藏式奶渣的深入了解,书源决定在村子里多停留一段时间,深入体验与奶渣有关的一切。他跟着次仁一家参与到日常的放牧生活中。清晨,他们赶着牦牛群走向草原深处。书源看到牦牛在草原上悠闲地吃草,他也试着帮忙寻找那些最鲜嫩的牧草。次仁告诉他,牦牛吃的牧草质量直接影响着牛奶的品质,而牛奶的品质又决定了奶渣的好坏。
在放牧的过程中,书源还结识了村里的其他牧民。他们都对这个对藏式奶渣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很友善,纷纷向他分享自己制作奶渣的小窍门。有的牧民告诉他,在加入酸奶发酵剂的时候,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调整用量,夏天的时候,因为温度较高,酸奶的用量可以稍微少一点,以免发酵过度。还有的牧民说,在揉捻奶渣的时候,可以加入一些糖或者盐,制作出不同口味的奶渣,甜奶渣适合给孩子们吃,而咸奶渣则是大人们在喝茶时的好伴侣。
回到村子后,书源又参与到奶渣的加工过程中。他发现,除了传统的块状奶渣,村里的妇女们还会制作一些其他形状和用途的奶渣制品。比如,把奶渣搓成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