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高,要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一般是将牛奶加热到大约40 - 45°c左右。这个过程需要耐心,要不断地观察牛奶的状态,防止牛奶烧焦。
当牛奶达到合适的温度后,阿妈从一个小陶罐里取出一些已经发酵好的酸奶作为发酵剂。这一小罐酸奶是阿妈从之前制作的酸奶中特意留下来的,它里面含有丰富的乳酸菌,就像一个小小的微生物种子库。阿妈把发酵剂倒入加热后的牛奶中,然后再次用搅拌棒轻轻地搅拌均匀,让发酵剂与牛奶充分融合。
搅拌均匀后,阿妈把木桶的盖子盖好,然后用厚厚的毛毯把木桶包裹起来。央金向书源解释说,这样做是为了给牛奶创造一个温暖的发酵环境,让乳酸菌能够在适宜的温度下大量繁殖。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牛奶就在这个温暖的“小窝”里静静地发生着变化。
书源静静地坐在一旁,眼睛紧紧地盯着那个被毛毯包裹的木桶,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他想象着木桶里的牛奶在乳酸菌的作用下,一点点地变成酸奶的神奇过程。几个小时过去了,当阿妈再次揭开木桶的盖子时,一股浓郁的酸奶香气扑面而来。书源看到,原本的牛奶已经变成了浓稠的酸奶,表面光滑,质地细腻。
阿妈用一个木勺舀出一些酸奶,放入碗中,递给书源。书源接过碗,看着碗中的酸奶,那洁白的颜色如同高原上的积雪。他轻轻地尝了一口,一股浓郁的奶香瞬间在口中散开,紧接着是微微的酸味,这种酸味并不尖锐,而是恰到好处地中和了牛奶的甜腻,让口感变得更加清爽。酸奶的质地非常浓稠,入口即化,却又在舌尖上留下一种醇厚的感觉。
随着对藏式酸奶的深入了解,书源发现它在藏族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央金告诉他,在藏族家庭里,酸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物,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例如,在高原上,有些人因为肠胃不适,喝一碗藏式酸奶就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在藏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中,酸奶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藏历新年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精心准备各种奶制品,其中酸奶是必不可少的。人们会用精美的银碗或陶瓷碗盛装酸奶,在碗口还会点缀上一些葡萄干、核桃碎或者糖渍的水果干,然后将这些酸奶供奉在神龛前,祈求神灵保佑新的一年平安幸福、风调雨顺。同时,在婚礼、成人礼等重要的仪式上,酸奶也是用来招待宾客的重要食品,它代表着主人家的热情和祝福。
书源被藏式酸奶背后的文化内涵深深打动,他决定在村子里多停留一段时间,更加深入地体验与藏式酸奶有关的一切。他跟着央金一家参与到日常的牧业生活中。每天清晨,他和央金一起去放牧牦牛,他看到牦牛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地吃草,央金告诉他,要让牦牛吃到足够的新鲜牧草,这样才能产出优质的牛奶,从而制作出美味的酸奶。
在放牧的过程中,书源还结识了村里的其他牧民。他们都很热情地与书源分享关于藏式酸奶的各种故事和经验。有的牧民告诉他,不同季节制作出来的酸奶会有一些微妙的差别。在春天,草原上的青草刚刚发芽,牦牛吃了这种鲜嫩的青草后,产出来的牛奶制作出的酸奶会带有一种清新的草香气息;而在秋天,牧草经过了一个夏天的生长变得更加肥美,这时制作出的酸奶口感会更加浓郁醇厚。
还有的牧民向书源介绍了一些制作藏式酸奶的特殊技巧。比如,在加入发酵剂的时候,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喜好调整发酵剂的用量。如果想要酸奶的酸味更重一些,可以稍微多加一点发酵剂;如果喜欢口感更甜更温和的酸奶,就减少发酵剂的用量。另外,在发酵的过程中,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也会对酸奶的品质产生影响。如果天气比较寒冷,可以在包裹木桶的毛毯里再加上一个热水袋,以保持合适的发酵温度;而在湿度较大的天气里,要注意防止酸奶表面滋生霉菌,可以在木桶内垫上一层干净的纱布。
回到村子后,书源又参与到藏式酸奶的加工过程中。他发现,除了直接食用,藏族人民还会把藏式酸奶制作成其他的美食。比如,他们会把酸奶与青稞粉混合在一起,制作成一种叫做“推”的传统食物。制作“推”的时候,先把青稞粉炒熟,然后加入适量的酸奶,用手揉成一个一个的小团子。这种“推”既可以作为主食,也可以作为零食,吃起来既有青稞粉的麦香,又有酸奶的酸甜,口感非常独特。
书源还看到央金的阿妈把酸奶与酥油混合在一起,加入一些糖和水果干,然后放在模具里压制成各种形状的酸奶糕。这些酸奶糕看起来精致可爱,吃起来口感丰富,既有酸奶的清爽,又有酥油的醇厚和水果干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