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尚话语中带着探询之意,老道士闻言眉头皱得更紧。
“传闻只是传闻。灵宝乃先天之物,后天而赋形体,当今天下又有几件?”
“当年炀帝若有灵宝,纵使太宗武功盖世,也总不至于狼狈逃窜,死在途中。”
契此点了点头,“这么说倒也是。”
“可也只有灵宝,才可能隔绝你我的查探。”
“又或许,是要和你我同一层次的高手,出手遮掩”
二人悚然一惊。
“难道.”
“此物是投龙?”
李存孝坐在天鼓寺藏经阁中,面前堆放着半人高的书籍,一边翻阅,一边手指无意识地在那金龙上摩挲。
一日不过十二个时辰,他尽管勤勉,却也不敢说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将几万卷书全部看完。
是以此前,他都是有针对性地阅读一些山川地理、武道杂识、佛道经典,需要什么读什么。
而有关于斋醮祈福、开坛做法的书籍,下意识地就忽视了。
毕竟当今天下武道为尊,老百姓受困于见识,迷信神佛,不足为怪。
但像李存孝这样的武者,自身就能出入水火,凌空飞纵,做出种种不可思议之事,当然是半点都不会信。
神佛都不过是强大些的武者,什么斋醮法事自然也都是假的,心理安慰而已。
“祭祀山川,金龙驿传.祭祀之物?”
李存孝合上书本,心中的疑惑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变得更多了。 他方才查阅了宋州地方的县志,的确看到有几则投龙祭祀的事件,但也都是七八十年前了。
平顶山作为宋州名山,刺史在此祭祀河岳,不足为奇。只不过后来节度使拥兵自重,局势越发糜烂,这样的事便少了,近五六十年更是再也没有过。
因为白香山是个务实之人,州县税收都被他用于赈灾济贫,要不然就是修建堤坝水渠,从不会将其拿来侍奉鬼神。
“投龙祭祀,乃是正祀,并没有人牲献祭的先例,可为何这金龙上会有那么重的煞气?”
“潭底有妖魔?还是有什么别的东西?”
信息太少,李存孝百思不得其解。县志也是,中间还曾有过几十年的空缺,那正是在白香山到任前的一段时间。
世道越乱,人们越是尚武,文学的事便无人上心了。
不过这些杂书当中,倒是也有一则趣闻,和宋州有关。
说的是当初前周炀帝暴虐无道,骄奢淫逸,越是临近亡国,越是疯狂地搜刮民脂民膏。
后来国都被本朝太宗文皇帝攻破,炀帝带着无数珍宝逃窜,不知所终。
世人议论纷纷,最终有四个地方被提及最多,那就是河北道涿州、河东道代州、淮南道扬州以及河南道宋州。
而那些珍宝当中,最出名的则是“龙舟”。
“造龙舟、凤艒、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饰以金玉。”
四层高的龙舟,长近六百米,高近十五米,楼阁殿宇,几乎是一整座移动的行宫。其中耗费的人力物力,完全是不可想象。
书中还提到,这些龙舟都不是凡物,具备种种不可思议之能,乃至于能穿行陆宇,凌空飞腾,极为夸张。
这本《大业杂记》中记载龙舟出行的场景,是“舳舻相接二百余里,照耀川陆,骑兵翊两岸而行。”
“龙舟以浮景舟九艘为纲,殿脚千人,皆着锦彩袍,执青丝缆。”
二百余里的舰队,金玉映照太阳的辉光,照亮了河水与陆地;
以一千个习练武道的美人为纤夫,锦衣华服,青丝稠为缆绳,称为“殿脚女”。
炀帝和大臣们在巨大的龙舟上饮酒作乐,而船下是一千彩衣锦绣的美姬。
这位亡国之君看得兴起,还指着美姬中的一位说道:
“古人言秀色若可餐,如绛仙,真可疗饥矣!”
这位名为吴绛仙的女子当即被纳为嫔妃,封夫人。
李存孝读到此处的时候,都忍不住咂舌。
都要亡国了,还搞出这些荒唐举动,这位炀帝的疯狂简直是不可理喻。
“武道以降魔为要,欲望越多的人,情志越是杂乱。”
“皇帝坐拥天下,其贪、嗔、痴只怕也是天下第一等,怕不是那位炀帝练功入魔了?”
李存孝想起本朝的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