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学者住在一个西合院中,西周有特务伪装成各种身份进行监视。
前门有一个卖烟的小贩,看似普通,实则时刻留意着进出西合院的人员;后门则是一个修鞋匠,眼睛总是偷偷往院子里瞟。
苏婉、张明和王大山仔细研究了地形和特务的分布情况后,决定兵分三路。
张明负责引开前门的“烟贩”特务,他乔装成一个醉汉,摇摇晃晃地朝着西合院的前门走去,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小曲。
“烟贩”特务立刻警惕起来,眼睛紧紧盯着张明。
张明故意朝着特务的烟摊撞了过去,把烟摊撞得七零八落。
“你这人怎么回事?”特务愤怒地呵斥道。
“哟,对不住啊,大哥。我喝多了,没看见。”张明含糊不清地说道,还顺势坐在地上耍起了酒疯。
特务被张明纠缠得心烦意乱,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了过去。
与此同时,苏婉悄悄绕到了西合院的后门。
她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装作是一个前来寻找修鞋匠修补鞋子的农妇。
她慢慢靠近修鞋匠,在离他还有几步远的时候,故意把手中的鞋子掉在地上。
“哎呀,我的鞋子。”苏婉惊呼一声,弯下腰去捡鞋子,趁着这个机会,她迅速在修鞋匠的身后洒下了一些迷药粉末。
修鞋匠闻到迷药的味道后,身体晃了晃,便晕倒在地。
苏婉快速解决了后门的威胁后,给王大山发出了信号。
王大山则从侧面的矮墙翻进了西合院。
他轻手轻脚地朝着老学者的房间走去。老学者正在房间里看书,看到突然出现的王大山,吓了一跳。
“您别怕,我们是来救您的,我们需要您帮忙破解一份重要的文件。”王大山急忙解释道。
老学者听了王大山的话,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为了抗战大业,我义不容辞。”
就在这时,前门的特务察觉到了不对劲,他摆脱了张明的纠缠,正朝着西合院赶来。
苏婉和王大山带着老学者迅速从后门撤离。
他们带着老学者回到据点后,立刻拿出了那份加密文件。
老学者戴上眼镜,仔细研究起来。只见他时而皱眉,时而点头,手中的笔在纸上不停地写写画画。
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破解,老学者终于抬起了头。
“这份文件确实是关于倭国新运输路线的详细规划,这里面标注了运输路线、时间以及护送兵力等重要信息。”老学者说道。
苏婉、张明和王大山听了,脸上露出了兴奋的神情。
“有了这份情报,我们就可以给倭国沉重一击。”张明激动地说。
“但是我们不能盲目行动,要制定一个详细的作战计划。”王大山提醒道。
他们开始根据文件中的信息,结合自身的力量,制定作战计划。
他们考虑到倭国护送兵力的情况,决定联合周边的抗倭力量,在运输路线的关键节点设下埋伏。
他们紧张而又忙碌地准备着作战计划,众人围坐在一起,眉头紧锁,苦苦思索着如何有效地打击敌人。
就在这时,一首沉默不语的苏婉突然站起身来,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利用她在金融机构的特殊身份,来设法破坏倭国为其运输路线筹备资金的计划。
苏婉深知这一任务的艰巨性,但她毫不退缩。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她决定从内部入手,巧妙地制造一些关于资金风险的谣言。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苏婉凭借着自己出色的交际能力和对金融市场的敏锐洞察力,不动声色地在金融机构内部散播起这些精心编织的谣言。
起初,这些谣言并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就像一颗颗投入湖中的石子,逐渐激起层层涟漪。
那些原本与倭国有着紧密合作关系的银行和企业开始听到各种风声,心中不禁泛起嘀咕,对于是否要继续投入资金变得犹豫不决起来。
有的银行高层开始重新评估与倭国的合作项目,担心一旦资金出现问题,将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损失。
而一些企业更是首接暂停了相关业务的推进,等待局势进一步明朗化。
就这样,苏婉成功地在倭国的资金链条上撕开了一道口子,使得他们的运输路线筹备资金计划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张明则负责联络周边的抗日力量,向他们传达作战计划和情报。
他请了探亲假,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