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一片被战火洗礼过的树林边缘,倭国后勤人员正独自坐在一块石头上。
他的眼中透露出迷茫与疲惫,周围是一片死寂,只有烧焦的树木残骸还在冒着缕缕青烟,仿佛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张明小心翼翼地靠近他,心中充满了警惕,但又有一种首觉告诉他,这可能是一个获取情报的好机会。
当张明站到他面前时,倭国后勤人员只是微微抬了抬头,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惊讶或敌意。
张明尝试着用简单的倭国语言与他交流。
起初,后勤人员只是机械地回应着,但随着交流的深入,张明发现他对自己在战争中的角色感到迷茫,并且对家乡充满思念。
张明仔细地观察着他,看到他那破旧的军服上沾满了灰尘和血迹,脸上胡子拉碴,眼神中满是血丝。
他的双手不停地揉搓着衣角,仿佛在寻找一种安慰。
他说话的声音很低沉,带着一丝哽咽。
他讲述着自己离开家乡己经很久了,不知道家中的父母是否还健在,妻子和孩子是不是还在等待着他。
张明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心理,开始从人道主义和对和平的渴望角度与他交流。
张明说:“你看这战争,它就像一个恶魔,吞噬着无数的生命。在你们的侵略下,我们的村庄被烧毁,百姓们流离失所。
你知道吗?那些无辜的孩子,他们本应该在温暖的家中欢笑玩耍,现在却只能在废墟中哭泣。”
后勤人员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疑惑,问道:“我们的国家说是来帮助你们建立新秩序的,难道不是吗?”
张明冷笑一声,回答道:“新秩序?你们所谓的新秩序就是烧杀抢掠吗?你看看周围,这一片狼藉就是你们带来的。
我们中国人只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亲人和土地才奋起反抗,我们才是正义的一方。”
随着对话的深入,这位后勤人员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开始对自己国家的侵略行为产生了怀疑。
但是,他并没有立刻就答应为张明提供情报。
他陷入了深深的挣扎之中,毕竟这是背叛自己的国家,他的内心在忠诚与良知之间摇摆不定。
张明看在眼里,他知道不能急于求成,于是默默地等待,给他时间去思考。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张明多次找到这个后勤人员,每次都带着一些食物,尽管食物很简陋,但在战争时期却显得格外珍贵。
他们坐在隐蔽的角落里,继续着之前的话题。
后勤人员看着手中的食物,心中五味杂陈,他说:“你们自己都吃不饱,为什么还要分给我?”
张明说:“因为我们希望和平,希望战争早日结束。如果我们能通过交流让你认识到这场战争的真相,那这些食物就很值得。”
经过多次这样的交流,他终于同意为张明提供一些情报。
这些情报涉及倭国军队近期药品的供应情况,哪些部队药品短缺,以及他们计划从本土调配药品的时间表等重要信息。
张明深知这些情报的价值,立即将其传递给苏婉和王大山。
苏婉和王大山收到情报后,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扭转局势的好机会。
他们在一个简陋的指挥所里,围着一张破旧的地图开始商讨对策。
苏婉分析这些情报后认为,可以针对倭国军队药品短缺的情况展开新一轮的战略部署。
她建议通过抗倭宣传小组,向倭国士兵散发一些关于药品短缺的传单,进一步瓦解他们的军心。
苏婉一边说,一边在地图上比划着,“想象一下,那些倭国士兵看到传单上写着他们国内药品供应紧张,自己受伤可能得不到救治,他们的心里会多么恐慌。”
同时,王大山根据情报规划了一些小规模的突袭行动,目标是抢夺倭国军队剩余的药品资源,以补充抗日力量自身的医疗储备。
在执行这些计划的过程中,抗日宣传小组巧妙地将传单散发到倭国士兵的营地附近。
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
几个抗倭宣传小组的成员,穿着深色的衣服,悄悄地靠近倭国士兵的营地。
营地周围竖着高高的栅栏,里面的帐篷错落有致,时不时有巡逻的士兵打着哈欠走过。
宣传小组的成员们小心翼翼地避开巡逻兵的视线,他们猫着腰,脚步轻盈得如同踩在棉花上。
其中一个成员从怀里掏出一叠传单,传单在月色下泛着淡淡的白色。
他们在营地的上风处停下,等待着合适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