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玩宋 > 第二百三十二章 城下之盟

第二百三十二章 城下之盟

出使金营的前夕,赵桓向李棁交代了和议的底线:免割地,岁币增加三五百万两,犒军三五百万两,另外赐完颜宗望一万两黄金及酒果为“小费”。

李棁出城时,因携带的东西太多,他们一行人来到金营之时,已是夜幕降临了。完颜宗望派出萧三宝努等人前来接待,郑望之也作为副使也同李棁一起进入了金营。

一阵寒暄过后,郑望之试探问道:“女真本一小国,因兵马强盛灭了契丹。如果能以礼义与大宋通好,不是很好吗?”

萧三宝努道:“二太子也有和好之意,只因我们自入界以来始终未见宋朝来使,所以就到了这里。”

郑望之感到奇怪,就说:“朝廷早已经派出了给事中李邺为使者前往金国,你们没有看见吗?”

萧三宝努道:“那是太上皇所派之人,二太子想知道当今圣上意向如何?”

郑望之解释道:“当今圣上即位才十几日,太上皇又南巡不在,时间实在太仓促,不想你们己经到了城下。”

萧三宝努道:“我们很愿意讲和,但南朝多次失信,这次一旦和议谈妥,须有一位亲王和一位宰相为人质,以保证和约得以执行,这也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做法。”

郑望之听了之后,觉得事态严重,难于接受,当场委婉拒绝了,如果为了国家大计,派亲王做人质固然无妨,但是亲王若在路上偶感风寒,一病不起,从人情国度看,恐怕金国也会后悔,何况这样做法,这对金国也是百害并无一益,此事应从长计议。

萧三宝努见他未明完颜宗望的真正意思,发出了几声冷笑后便不再出声。随后萧三宝又指出,按照自古以来的规矩,北朝的边界应以人马到处为界,现在金国己经到了开封。金国二太子完颜宗望只要以黄河为界,要宋朝将河北划给金国。

郑望之知道不能再坐以待毙,必须明确地表态了,于是他争辩解释大宋朝廷从来就只凭道义与金国讲好,以燕山为藩篱,所以内郡及都城都没有做防御的准备。不曾想到郭药师降金,燕山才会失守,当今宋钦宗又才就位几天,未来得及调兵遣将,才使金军长驱直入来到城下,并非是宋朝的兵力不足。如果完颜宗望能以中原为重,与宋朝结为邻好,是以光辉史册。如果强要以河为界,这可就是强抢了。南朝得北朝地守不住,北朝得南朝地恐怕也是同样的结果。华夏、夷狄自古有别,风俗各异,人情向背不同,难于统治,不如再多给些岁币更加实在。

萧三宝努不屑地道:“南朝得北朝地固然守不得,可难说北朝得南朝地就也守不得。”

郑望之道:“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到开封不过三个月就是了,怎么能说是守得?”

耶律德光的事情萧三宝努并不是不知道,只是太过得意忘形,才会一时疏忽,让巧舌如簧的郑望之在口头上占了便宜。萧三宝努始终坚持认为金国必能守得住河北,无须与郑望之逞口舌之争。

郑望之对中原历史上的各种典故可以说是滚瓜烂熟,听了萧三宝努的话就笑了,北人守得住南朝地的,只有北魏的拓跋氏。可拓跋氏守得中原的原因是因为他用的是中原人、中原礼乐、中原法度,穿的是中原衣服,完全中原化了,大金国也会像拓跋氏一样吗?在郑望之的口中,北魏的历史仍然是中原人的胜利。

萧三宝努是个粗人,对史书一知半解,自然是不及郑望之那般高谈阔论,句句在理,他被郑望之说得目瞪口呆,答不上话来。萧三宝努尴尬之余,只能另转了话题,又谈起了犒军的赏金,郑望之仍然是不肯松口,双方又是一场唇枪舌剑,说了半天仍然停不下来。

郑望之认为萧三宝努强词夺理,缺乏讲和诚意,分明是想强取。萧三宝努则告戒郑望之,明日与二太子完颜宗望面谈时不要再如此据理力争,以免坏了两朝和好大事。宋、金双方第一次见面就此不欢而散。作为正使的李棁,在整个会谈中竟然未发一言。

次日,李棁和郑望之一同来到了完颜宗望的大帐。完颜宗望向南而坐,四周武士护卫,威武森严。李棁哪里见过这样的架势?刚走大帐就吓得“扑通”一声北面跪倒,膝行而前,呈上了赵桓所写的乞和文书,半天说不出说来。

完颜宗望接过文书,并不说话,只是冷冷地看。乞和文书的大意是:

我太上皇与金大圣皇帝浮海结盟,遂割燕云于我,恩义至厚。结盟时曾对天神发誓,永结和好。只因奸臣误国,接纳叛亡,拖延岁币,而使盟誓几成一纸空文,终致邻国兴师。事已至此,再后悔也来不及了。太上皇为此深感自责,所以才将神器交付于我,希望与大金重归旧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