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统一协调的指挥,宋军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便荡然无存。
完颜宗翰身经百战,善于用兵,何况又有刘蕊在宋宫中作为细作,他在怀州集中西路金国最精锐的兵力,在半途中袭击了刘韐的几万大军,刘韐的大军毫无作战经念,见到金军后多数望风而逃,几乎没有抵御,很快就被金军击溃了。
完颜宗翰并非省油的灯,他击溃了刘韐的大军后,暗中设下了埋伏,假装只有少数兵力护送粮草来引诱解潜。解潜不知是计,见金军只有寥寥几十人在押运粮草,认为机不可失,狂喜之余立即带兵前去截获粮草,岂料刚刚得手,只见无数金军犹如天神般从天而降,霎时间喊杀声连天,将解潜打个措手不及,宋军顿时溃散,乱作了一团,解潜杀出了一条血路,带着残兵败将逃了回营。
刘韐、解潜的军队是陕西兵,是宋军中较为精锐的部队,刘韐、解潜二军先后被金军击破之后,其他的宋军更是不堪一击。从未经历过大战洗礼的宋军犹如一盘散沙,刚刚与金军接触便不战而溃,溃逃的宋军士卒相互践踏,死者数万人。完颜宗翰率领西路金军趁势进击,宋朝几路大军全线溃败,二十几万主力几乎丧失殆尽。
兵败之后,赵桓并不是检讨自已的失误,而是将兵败的责任全部都推到李纲的身上,以“救援不力”的罪名将李纲逐出了京城。
吴乞买得知李纲被逐之后,正中下怀,立即调兵遣将,计划再次南侵,出兵的理由自然是三镇未割,钱帛未缴交完之事了。
不久,吴乞买又收到了赵桓私通辽国梁王萧太师和收卖耶律余睹的书信。宋朝根本不将盟约当回事,不仅不交割三镇,还派兵解太原之困,更与辽国的余孽暗中勾结,试图颠覆金国,吴乞买不由龙颜大怒,于靖康元年八月再次兵分两路,讨伐不讲信用的大宋朝廷。
援救太原兵败,给梁王的信被截,还被赵伦欺骗,给耶律余睹的策反信被交到了金太宗吴乞买的手中,所有的一切都使赵桓如坐针毡,后悔不该听李纲、徐处仁、吴敏等人的鼓惑,心存侥幸,想与金国抗衡。
赵桓来不及细想,立刻派邢部尚书王云出使完颜宗望的军中。
王云来到了东路金军的大营,向完颜宗望解释说写给梁王的信是奸人伪造的,目的是要挑唆两国的关系,决非朝廷本意。又解释了三镇军民不肯奉诏,也绝不是朝廷暗中做手脚,而是百姓们怀土恋主所致。
王云继而又向完颜宗望提出,三镇一带有宋朝皇室的祖宗陵寝和太宗皇帝的祠宫,作为子孙也难以将祖宗陵寝割予外邦,为了不失通和之意,也为了长久打算,朝廷希望三镇税赋折成三十万两匹银帛作为岁币,代替原来割三镇土地给金人的方案。
完颜宗望并非相信了王云的解释,但他熟知耶律德光的典故,而且三镇军民拼死抵抗的现实也让他真切地感受到异族统治的艰难。
完颜宗望也十分认同王云的观点,说道:“吞舟之鱼一旦离开水,吞车之兽一旦离开山,就连小小的蚂蚁也能将它们吃掉,这都是因为他们住了不该住的地方。”他也认为中原非金国能统治之地,于是同意了用三镇的税赋代替土地的方案。
王云说服了完颜宗望之后,将他与完颜宗望所谈的结果回奏了赵桓,却遭到了少宰吴敏的坚决反对。
吴敏认为完颜宗望既与朝廷结盟。就应该遵守条件,约束士兵,可金军在结盟之后仍然出兵攻陷隆德、威胜,掠我子女,焚我庐舍,己经背盟,所以原先许给他的三镇已经不算数,当然更谈不上以税代地了。
完颜宗望也曾向王云解释过,完颜宗翰不知两国已经讲和,只是为了与完颜宗望汇合才南下的,因沿途州县不配合,才发生了一些冲突,在接到完颜宗望的通报和宋朝的移文后,便撤回太原等候交割。所谓不知者不罪,至于劫掠焚屋,都是一些违法士兵的个别行为。
王云道:“凡事都应从大局着想,勿以小事坏了两国的和好大计。朝廷许三镇的墨迹未干,岂可背盟?”
听完了王云的解释,吴敏勃然大怒,高声叫道:“你还是大宋的臣子吗?怎么一味地维护夷狄的利益?”
吴敏并不听王云的任何解释,立即罢了王云的通报使职务,并将他逐出了京城,贬到邓州任职。而王云写给赵桓的奏折,也被吴敏扣了下来。
赵桓试图阻止金军再次南下的努力,竟因吴敏等主战派的强烈反对,导致无疾而终。眼见朝中的大臣完全不将自己的旨意当回事,他在盛怒之下罢免了主战的太宰徐处仁和少宰吴敏。
金国得知赵桓驱逐主战的李纲、徐处仁、吴敏后,吴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