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不愧为国之栋梁,极富治国安邦的才能,早在来南京赴任的路上就想好了当下朝廷面临的最为急迫的问题。于是觐见了赵构之后,当即向他提出了十条建议,希望他能发奋图强,收复失地,拯救自己的国家。还特别提出了张邦昌僭越之事,请求赵构及早做出定夺。
执政大臣中有不少人并不同意李纲的说话,他们认为张邦昌建号易姓乃事出无奈,虽说有罪,也是罪不至死。张邦昌毕竟保全了百官和百姓,也保全了赵氏宗庙不毁,所以不应该赶尽杀绝。
赵构的心意其实是和众臣一样的,现在大局未稳,金国仍然在虎视眈眈,他不愿意因为处置张邦昌一人而使自己处于与金人决裂的风口浪尖,但是面对李纲的慷慨陈辞,又不好直接驳斥,不禁陷入了两难之境。
李纲见赵构犹豫不决,心中非常着急,他恐怕赵构会听馋臣的的劝谏,当场回绝自己的建议,连忙上前一步叩头跪拜在地上,哭叫着请赵构早作决定。
赵构眉头一皱道:“李卿可须如此?”
李纲试泪说道:“张邦昌僭逆,岂可使之立于朝廷,让人说‘这也是一天子’?臣不可与张邦昌同朝为官,若皇上必用张邦昌,臣请辞!”
李纲竟然以辞职相威胁,赵构不由大出乎意料之外,赵构万万没有想到,作为臣下,李纲会如此强横地要挟自己,心中不禁倒汲了一口凉气,认为此人空有才华,却目中无君,绝不能留在朝堂。而李纲刚刚说的那一句“这也是一天子”,就像是晴天霹雷,令赵构猛然惊醒,他顿时领悟到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就在这一刹那间,赵构想清楚很多。
赵构权衡利害之后,最终下诏:“邦昌僭逆,理应诛夷,原其初心,出于胁迫,特与赦免,授昭化军副使,潭州安置。”
毕竟张邦昌是自动退位,赵构再三思量之下,还是留了张邦昌一命,只是将张邦昌降职逐出了南京。王时雍、吴开、莫俦等一些伪楚时的大臣,赵构也分别对他们大戒小惩,充军到了朔外。
李纲身居相位,处置了张邦昌及其余党之后,又开始实施自已的大政方略。他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巩固河北、河东的防御,因为两地是大宋北部的一道屏障,只要保住了河北、河东两地,中原才安全,大宋江山才会稳固。
李纲又劝赵构任用有才干的人来做官,赶走朝廷中的奸臣,重用云王赵云桦,为抗击金军做好准备。李纲却那里知道,赵云桦乃是赵构的一个心结,他既与赵云桦共同进退,势必会掀起千层巨浪,赵构是绝对不能让赵云桦取而代之的,幸而赵云桦并未对大宋江山有何异心,赵构才放下心头大石。
在赵构的极力支持之下,李纲举荐了张所和傅亮分别为河北招抚使和河东经制副使。接着又提出了要造战车以制衡金军的骑兵;要造战船、募水军以控扼江河;又要募兵马扩充军队;还要劝民出资以助兵费。
然而谏议大夫宋齐愈却认为李纲的措施却无一可行,当下朝廷新立,国厍空虚,实在拿不出这些费用,见到李纲提出如此不符合实际的措施,立即上本驳斥。
然而此刻李纲正在整肃朝纲,在此风头火势之下,宋齐愈竟不知进退,惹火烧身,在朝堂上极力反驳李纲实行措施。李纲在气败急坏之下,便以宋齐愈曾经举荐张邦昌为名,将宋齐愈推出了午门斩首。
大臣上书不成竟然被斩一事很快就从朝堂上传开了,以张浚为首的百官无不义愤填膺。赵构对宋齐愈的死因也一清二楚,只是没有立即表态,他认为李纲没有用人之量,挟怨报复,并非朝廷之福。
赵构开始感觉到李纲对自己的威胁,惭惭忠言逆耳,他对保卫黄河以北的中原地区已经失去了信心,他不敢回返开封,还三番四次地派遣使臣前往金营,向金军摇尾乞怜,企图与金国议和。他再也听不进李纲的建议,也与他父兄一样,只想保住现在的安稳,不想收复被金军夺走的土地,非常讨厌李纲天天给他的建议。
黄潜善、汪伯彦等臣见机不可失,为了能及早拨去这眼中钉,肉中刺,又开始在赵构的面前抵毁李纲,说他的名气太大,百姓只知道朝廷中有李纲,而不知道有皇帝。还说李纲与宗泽串通一气,欲另立赵云桦为帝。黄潜善和汪伯彦还向赵构进馋,说只要有李纲在,金军迟早还要打过来的。
赵构听后,果然龙颜大怒,李纲在百姓中的威信如此高,形势对他大为不妙,何况李纲与赵云桦相交甚深,这对他的帝位十分不利。
赵构忌惮李纲,再三思量之后,提升了黄潜善为右丞相,与李纲开列相位,想借助黄潜善之力来庒制李纲,果然十分有效。李纲与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