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带人,去长安城南的龙首原上寻了一片竹林,砍了些细嫩竹子回来。
整个过程,姜瑜嘱咐王定,详细记录。
对于造纸,无论原料如何,其过程基本都差不多,第一步就是将大件的材料想方设法的弄烂,弄得越烂越好,于是乎,军营里面所有闲散的士卒,都被动员起来,削竹皮、切竹子,捣竹子……
两天下来,姜瑜得到了一堆捣成碎渣的竹子。
到了这一步,就该考虑如何去除原料中的木质素、果胶等非纤维杂质,这当然难不倒工科生姜瑜,和人多力量大的禁军了。
看到姜维对着竹子堆皱眉,一个工匠大着胆子上前建议道:“将军,捣碎之后,该是浸沤的阶段了。”
姜瑜转头眉头不解。
“就是把原料泡在水里,泡上两三个月后,再取出清洗一遍,原料会细嫩许多,俺们以前都是这么干的。”
工科生姜瑜当然知道他们说的有道理,无外乎是利用水里的微生物分解木质素等有机杂质,最后只剩下纤维,可他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三个月,三个月怕是慕容冲都打到长安来了。
高温、酸、碱,挨个组合尝试吧。
酸性物质,硫酸之类,制造成本也太高了,根本不划算,发酵得到的醋本身颜色过重,酸性物质没有太好的获取渠道,姜瑜先行略过。
碱液倒是好获取,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浸泡草木灰,溶解其中的碱性物质。
其实草木灰的使用历史很久,《礼记·内则篇》中就有“冠带垢,和灰清漱”的记载,体现了碳酸钾溶液去除污垢的能力。
西市本来就有成块的草木灰售卖,姜瑜当下差人去购买,回来后,研磨细碎,泡入水中。
姜瑜带人,将已经碎成渣的竹子原料进一步舂捣,清洗,然后用碱液浸泡后,上锅熬煮。
有工匠低声对同伴说道:“我以前听人说过,好像南人造纸,爱用草木灰,具体如何用,倒是不知道了。”
姜瑜听到这话,知道自己大方向上没有问题了。
于是吩咐匠人日夜不停火,以文火慢慢熬煮,过程中,每隔两个时辰,检查原料变化情况,换水加碱液,继续熬煮。
终于,在连续熬煮的第八日早上,熬地双眼通红的匠人,打断了正在读《三国志》的姜瑜。
“将……将军,应该可以了!因为俺们熬煮过程中多次替换清水,眼下纸浆又细嫩又雪白,好似米粥一般,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浆,一定能造出好纸来。”
“走,去看看。”
姜瑜依稀记得,纸浆里面应该要添加一定量的胶状物质,用以提高纸张的强度、平整度,光滑度等,可是这些匠人们却完全不知道,难怪他们造不出好纸。
无奈,又只能分组去试了,西市上能买到的,也就是明胶、桃胶之类,价格也不是很贵。
不同的胶,不同的比例与纸浆混合均匀,继续尝试。
至于下一步,工匠们自然是驾轻就熟,抄纸而已,将纸浆和清水按照一定浓度倒入抄纸槽中,搅拌均匀。
静置一个时辰后,工匠们小心翼翼地将竹帘投入抄纸槽,在水中稍微抖动后抬起,让纤维均匀地平摊在竹帘上,形成薄薄的一层湿纸页,最后将抄成的湿纸移置在抄纸槽旁的湿纸堆上。
当抄造的湿纸页累积到一定厚度的时候,压上一块平整木板,再以重物施压,挤出湿纸页内多余的水分,使湿纸具有一定的强度。
当这一切完成,次日,天公作美,给了一个他们大晴天,工匠们把挤压后的湿纸页再铺平到木板上,通风晾晒。
“将军!成了!成了!”
王定拿着一张雪白竹纸,匆匆忙忙地跑了过来,上面写着一个非常漂亮的姜字隶书。
时间到了建元二十年,二月上。
姜瑜拿起那张竹纸的同时,未央宫御座上的苻坚,拿起了弘农郡守的加急奏疏,北地郡长史慕容泓聚众数千,攻占华阴县!
历史总算被姜瑜改变,慕容泓造反比原本历史上,提前了整整一个多月,但好像又什么都没被改变,历史巨大的惯性,依然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