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胶着的关键时期。日军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不断受挫,却妄图通过经济手段来维持其侵略战争的消耗,稳固其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他们在占领区强制推行伪币,疯狂掠夺物资,扰乱金融秩序,使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抗日根据地的经济也受到严重冲击。李阳所在的386旅独立3团,虽主要活跃于军事战斗领域,但在严峻的形势下,也被赋予了一项特殊而艰巨的任务——破坏鬼子的金融系统,从经济层面给予敌人沉重打击,削弱其战争潜力。
李阳在接到任务后,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深知,金融领域的斗争不同于传统的军事对抗,这里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没有短兵相接的厮杀,却充满了看不见的陷阱与暗潮涌动的较量。然而,敌人的经济侵略手段已对根据地造成了巨大伤害,百姓辛苦积攒的财富被伪币洗劫一空,根据地的物资流通受阻,经济几近崩溃。如果不尽快采取行动,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深入了解日军的金融体系,李阳四处搜集资料,与当地的经济学者、商贾以及曾在敌占区银行工作的人员交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他逐渐摸清了日军在占领区的金融布局。日军通过设立伪银行,大量发行没有任何物资储备支撑的伪币,强迫百姓使用,以此来换取他们手中的粮食、矿产等战略物资。同时,他们还对法币进行打压,严禁法币在占领区流通,试图垄断金融市场,控制经济命脉。
“同志们,我们面对的敌人很狡猾,他们想用金融手段把我们困死。但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李阳在团部召开的作战会议上,神情严肃地说道,“我们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想办法破坏他们的金融体系,让他们的阴谋破产。”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李阳和战士们制定了一系列破坏日军金融系统的计划。首先,他们要在敌占区和根据地之间建立起一道严密的经济封锁线,阻止伪币流入根据地,同时限制根据地的物资被敌人掠夺。李阳挑选了一批精明能干的战士,组成了经济封锁小组,分布在各个交通要道和关卡,对过往的商人和货物进行严格检查。一旦发现有人携带伪币进入根据地,立即予以没收,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对于企图将根据地物资运往敌占区的行为,更是坚决予以打击。
在一次检查中,经济封锁小组发现了一支可疑的商队。商队的成员神色慌张,眼神闪烁,引起了战士们的警惕。经过仔细搜查,他们在商队的货物中发现了大量的伪币和根据地急需的药品。原来,这是一支受日军指使的商队,企图用伪币在根据地购买药品,然后运往敌占区,供日军使用。战士们当场没收了伪币和药品,并将商队成员带回进行审讯。通过这次行动,不仅打击了日军的物资掠夺计划,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伪币的危害。
除了建立经济封锁线,李阳还组织战士们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伪币宣传活动。他们深入敌占区的村庄和城镇,向百姓们揭露日军发行伪币的阴谋和危害。为了让宣传更加深入人心,战士们采用了多种形式。他们编写了通俗易懂的歌谣,在集市上演唱:“伪币假,伪币坏,鬼子用来把咱害。不做工,不种地,印些废纸抢东西。咱百姓,要记牢,不收伪币把贼抗。”这些歌谣很快就在百姓中传唱开来,使得大家对伪币的警惕性大大提高。
战士们还制作了大量的宣传海报和传单,张贴在敌占区的大街小巷。海报上详细介绍了伪币与法币、根据地货币的区别,以及使用伪币可能带来的后果。同时,他们还利用夜晚的时间,潜入敌占区的学校和工厂,向学生和工人宣传抗日思想和反伪币知识。通过这些宣传活动,越来越多的百姓认识到了伪币的本质,纷纷抵制伪币,使得伪币在敌占区的流通受到了很大阻碍。
在破坏日军金融系统的过程中,李阳还敏锐地察觉到了日军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漏洞。他发现,日军虽然在各大城市设立了银行和金融机构,但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金融监管却相对薄弱。于是,李阳决定组织一支精干的小分队,深入这些偏远地区,开展金融破坏行动。
小分队乔装成商人,携带了一些根据地的货币和少量的法币,进入了敌占区的一个偏远小镇。他们在小镇上开设了一家临时的钱庄,以兑换货币和提供贷款为名,吸引当地百姓前来交易。同时,他们故意抬高法币和根据地货币的兑换价格,贬低伪币的价值。消息很快传开,吸引了众多百姓前来兑换货币。
随着钱庄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引起了当地伪政府和日军的注意。一天,几名伪警察和日军士兵来到钱庄,对小分队进行调查。小分队成员早已做好了准备,他们巧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