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书刚一开口,这位兄弟说:“老师,我知道您要说什么,我受够她的奴役20多年了。她太过份了,她在人家,经常当人对面的说我,‘我叫他站,他不敢坐,我叫他往东,他不敢往西’,太丢我男子汉大丈夫的面了。”艾书再想说些什么,他说:“哥,老师,摆摆其他龙门阵可以,就别说这件事。这件事,天师都搅不拢。”艾书只讨没趣出了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天清晨,久雨初晴,气候宜人,艾书吃过早餐,计划上山玩玩,也可采几样药来。刚一开门,他原在树前工作时,既是部属又是亲戚表侄的人叫尤永正要敲门。尤永说:“老辈,你算着我要来的吗?”艾书说:“屈指一算,有客要来,但不知是你,请进请进。”大家笑了一回。
尤永说:“艾局,不,还是叫老辈,这是在家里,您是长辈,晚辈们有苦闷就向您诉说。”
艾书:“谢谢信任,尽管说。”
尤永:“我在城里住几年了,我那儿媳妇太不像话,我忍无可忍,要回老家去住了。我给儿子说了,他不离婚,我就不会到他家。”
艾书:“家庭的事,磕磕碰碰是难免的,有个磨合过程,怎么会是忍无可忍?”
尤永:“我那儿媳妇仗着儿子是科级干部,对我们老人不是鼻子不是眼睛的,对我们什么都看不惯,一出言就吼天震地的,拿当三岁的小娃儿打整。”
艾书:“这很自然,人老会变小,你看电视小品里那个姑娘训他老爹,60多岁的人像少年,70多岁的像儿童,80多岁的像幼儿,90多岁的像婴儿。他训起来,还逗观众乐呢。”
尤永:“不同,不同,她是一种莫名其妙的厌恶。”
艾书:“老少之间,经历不同,思维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语言表达不同,有矛盾很自然。还有,你看,老的看小的,横看竖看都好看,特别是孙辈,更可爱,比大熊猫还可爱千倍、万倍,他说爷奶是猪、是狗,都可爱,不生气,觉得更好玩。但小的看老的,弯腰驼背,宽边吊肚,眼屎鼻涕,拄棍踱棒……一切都难看。这些必然规律,作为老年人,不要自卑,但也不要以老卖老。年轻人只要夫妇和睦就行了,这是当老人的愿望。”
尤永:“这媳妇连起码的‘喜爱丈夫就应该尊重翁婆’,这简单道理都不懂,你丈夫不是孙悟空,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我们不管怎样说,爱孙孙就会自然是爱媳妇,孙孙是媳妇辛苦生出来的。但反正不行。所以,儿子不离婚,我不能带起饭米来讨气受。”
艾书:“这媳妇一点优点都没有吗?别那样绝。”
尤永:“优点倒是很多的:育儿艰辛,讲究卫生,相夫教子,脚勤手快,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厨艺好手,特别是花钱节省,很少看见买件新衣服,就是厌恶翁婆,我行我素,有时得罪客人。”
艾书:“如此说来,是八分优点,二分缺点,多好的人呀。”
尤永:“就是二分缺点,是致命弱点,不是孝顺,而是催命啊。”
艾书:“清官难断家务事。家长里短,靠自解围。不过,我说两句:一句,你计较放不过年轻的,影响健康长寿。第二句:媳妇不改,她预后不好。容得下家人,也才容得下他人。”
艾书与尤永,一顿饭吃完都讲不完,也劝不服。
过了一年,听说尤永的儿子儿媳还是离婚了。
又过了一年,听说尤永去世了,享年66岁。
又说艾书,人到老年,尽做儿时的梦,有人说是叶落归根,有人说是逆向思维,但无论是哪样,都想为家乡、为先祖做些事情。
家乡修串户路、进组路、进村路,只要牵头人说一声,艾书都要捐款捐资,先后八次捐资共4800元,最多的一次捐了2000元。艾书先后出资1000余元,牵头为七代先祖12人留了记号。不过,总是常常梦见父母,觉得一个最大的心愿未了。
大哥的参军牺牲,使母亲重气伤身,父亲摔伤致残。他们在世时,口虽少提,但心里想什么,艾书是清楚的。
艾书一进门,一位老年女子迎面走来。她比一般女性略高的个头,三十年前的妇女打扮。她说,她是大嫂,是大哥在省城部队拉练时认识她的,她见大哥人好,就结婚了。结婚后,大哥随部队调防西藏,之后杳无音讯。她就这样等啊等,一等就是几十年。她说,她保证过的,要替大哥行孝,服侍爹娘。艾书说,爹娘早已去世了。她坚持要到老家去看看。艾书领大嫂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