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能为大齐找到一条出路。
林正年轻气盛,充满朝气与冲劲,他不甘心大齐一直处于被动防御的境地,这种性格促使他在朝堂上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他出身于一个中小士族家庭,家族在朝中没有太多势力,他想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见解在朝堂上崭露头角,为家族带来荣耀。
在他的家族里,虽然也有一些人读书入仕,但都未能在朝堂上掌握重要权力,家族的经济状况也一般,所以他深知自己的仕途只能依靠自身努力,而此次提出独特的御敌之策也是他为自己仕途拼搏的一次尝试。
此言一出,朝堂一片哗然。
仿若平静海面骤起惊涛骇浪,文武百官纷纷侧目,窃窃私语,声音似汹涌海浪冲击海岸,又像狂风席卷树林的呼啸。
有的官员惊得笏板差点掉落,眼睛瞪大,看向林正时眼神充满震惊与疑惑,似见不可思议之事,嘴巴微微张开,仿佛被定住了一般;有的官员张大嘴巴,满脸难以置信,不自觉看身旁官员表情,眼神寻求认同,仿若迷失方向的旅人寻找指引,身体还微微前倾,似乎想要听得更清楚些;还有的官员身子后仰,被这话冲击,眼神中有明显排斥,视林正的话如洪水猛兽,眉头紧皱,满脸的不悦。
原本面色平静的张肃,也微微皱眉,目光带着不解与疑惑,眼睛瞪大,看向林正的眼神满是审视,像在打量陌生闯入者,眼神中还带着一丝不屑,他觉得林正年少轻狂,不懂朝堂之事的复杂。
宗泽眯起眼睛,眼神闪过惊讶,其中夹杂着对林正大胆发言的佩服,犹如看到曾经年少的自己,嘴角微微上扬了一下,又很快恢复了严肃。
他在心里暗自思忖林正的话是否可行。
此时,一位名叫王御史的官员站了出来,他为人刚正不阿,一向以直言着称。
他说道:“陛下,林大人之策虽有可取之处,但主动出击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我国目前国力尚未恢复,若失败则后果不堪设想。臣以为可先派遣密探深入敌国,探查虚实,再做定夺。”他属于清流一派,这一派官员多以清正廉洁、直言敢谏为特点,他们不依附于任何大家族势力,只以国家利益和正义为出发点。
他们往往出身于普通士族或者寒门,家族背景并没有给予他们太多朝堂上的支持,所以他们更注重通过自身的品德和能力在朝堂上立足,他们深知普通百姓的疾苦,所以在决策时会更多地考虑到百姓是否会因战争而陷入更深的苦难。
另一位刘侍郎也附和道:“陛下,林大人勇气可嘉,但战争之事变幻莫测,臣建议可先与周边小国结盟,共同抵御强国,此为缓兵之计。”刘侍郎属于温和派官员,他们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避免战争带来的巨大损耗,这个派别中有不少官员与商业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业家族希望和平的环境以保证贸易的顺利进行。
温和派官员大多出身于中等家族,家族中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在政治上没有太大的影响力,他们希望通过维持和平稳定的环境,一方面保证家族的商业利益,另一方面也能在朝堂上稳步发展自己的仕途。
李启将众臣表情尽收眼底,明白朝堂并非铁板一块,每人都有利益考量。
他深知不同势力和家族利益在朝堂决策中的博弈。
比如以宰相张肃为代表的老牌贵族势力,他们担心战争会破坏现有的经济格局,损害他们的商业利益;宗泽将军背后的军事世家则更关注军队的实际战斗力和战争的可行性;清流一派的官员们一心为公,希望找到最有利于国家的策略;温和派官员背后的商业家族则渴望和平稳定的环境。
而这些不同派别的矛盾冲突点也十分明显。
老牌贵族势力与清流派在对待战争影响百姓利益的问题上存在分歧,老牌贵族更注重自身利益,清流派更关心百姓;军事世家与温和派在军事行动和外交手段的选择上常常有不同意见,军事世家倾向于军事解决,温和派倾向于外交手段。
他不能偏听偏信,需找到平衡,做出最适合大齐的决策。
他深知自己的决策关系到国家的命运,而朝堂上这些臣子背后都有着不同的势力和家族利益。
他也清楚,不同季节对国家的军事行动和民生有着不同的影响,比如冬季寒冷,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可能会减少,但我方出兵也面临诸多困难,而夏季粮草充足,但疾病容易流行等。
而且不同季节的朝堂环境也有所不同,春季本应是希望的季节,但此刻朝堂却充满压抑;夏季时阳光炽热,朝堂内会更加闷热,官员们的情绪可能会更加烦躁;秋季万物凋零,朝堂上可能会弥漫着一种萧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