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惊涛骇浪。
“陛下……”
张肃的声音突兀地打破朝堂的喧嚣。
他缓缓抬起头,脸上带着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表情。
张肃缓缓起身,他的目光与李启在空中交汇,两人的眼神像是两把剑在空中交锋,似乎都藏着千言万语。
张肃在心中飞速权衡利弊,义士军崛起的速度之快,实力之强,都远超他的预料。
这支军队若是为朝廷所用,自然是如虎添翼,但若控制不好,也可能成为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伤及自身。
他需要一个万全之策,既能让皇帝满意,又能保全自身,还能维护朝堂的稳定。
他深吸一口气,冰冷的空气灌入肺部,他整理了一下思绪,准备开口。
此时,他的双手不自觉地在袖笼里握紧又松开,显示出他内心的紧张。
与此同时,福安垂手立于李启身侧,他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犹如战鼓擂动。
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仔细观察着每一位大臣的表情,将他们的反应一一铭刻于心,以便随时向李启汇报。
他注意到,一些老臣的脸上写满了担忧,那担忧仿佛要从每一道皱纹里流淌出来,而一些年轻的官员则兴奋得满脸通红,眼睛里闪烁着炽热的光芒,像是看到了无尽的希望。
还有一些人,则始终保持着沉默,宛如深不见底的幽潭,让人难以捉摸他们的心思。
福安深知,这场朝会,将是大齐未来走向的关键转折点。
李启的目光从张肃身上移开,再次扫视殿下的群臣。
他看到了他们的惊讶,他们的疑惑,他们的担忧,以及他们隐藏在心底的野心。
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冷笑,那冷笑如同寒冬里的冰刀,透着刺骨的寒意。
“张爱卿有何高见?”李启的声音打破了短暂的沉默,带着一丝戏谑。
张肃定了定神,向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圣明,义士军崛起,乃是大齐之福。只是,臣以为,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他说话时,眼睛低垂,不敢直视皇帝,身体微微前倾,表现出一种谦卑的姿态。
张肃的话还未说完,就被一个尖锐的声音截断。
“张大人此言差矣!义士军忠君爱国,实力强大,正是朝廷倚重之时,何须从长计议?”说话的是一位年轻的官员,名叫林正。
林正出身贫寒,自幼饱受生活的磨难,深知民间疾苦。
他看到义士军能自给自足,又忠君爱国,就仿佛看到了大齐百姓安居乐业的曙光。
他本就一腔热血,又无家族势力的羁绊,所以才如此大胆地在朝堂上为义士军发声。
他的声音高亢激昂,慷慨陈词,在殿内久久回荡,仿佛是义士军的忠诚代言人。
他说话时,双手握拳,情绪激动,身体也随着话语的节奏微微晃动。
“林大人,你……”张肃眉头紧锁,正要反驳,却又被打断。
“臣附议林大人所言!义士军乃天降神兵,我大齐当重用之!”另一位官员也站了出来,声援林正。
这位官员站出来时,脚步坚定,眼神中透着决然。
一时间,朝堂之上,支持和反对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仿若汹涌的浪潮相互撞击,乱成一团。
李启冷眼旁观着这一切,嘴角的笑意越来越浓。
他心中暗自思忖,这些老臣的反对不过是担心新势力触动他们的利益根基,可大齐若要发展,必须打破这些陈腐的藩篱。
他要借助义士军这把利刃,斩断朝堂上那些阻碍革新的荆棘,同时也要巧妙地平衡各方势力,绝不能让朝堂陷入混乱的泥沼。
他轻轻敲击着龙椅的扶手,发出有节奏的“咚咚”声,一下,两下,三下……
那敲击声像是指挥这场争论的鼓点。
“肃卿,”李启突然开口,打断了众人的争论,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若泰山压顶,“朕意已决,明日,朕要亲自前往义士军营地,犒赏三军。”
此言一出,全场皆惊。
福安的心差点从嗓子眼蹦出来,他猛地抬起头。
张肃的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仿佛被一层阴霾笼罩。
“陛下……” 他刚想开口劝阻,却见李启已经站起身来,金色的龙袍随风猎猎作响,他目光如电,缓缓扫视着群臣。
阳光透过殿顶的琉璃瓦,洒在他的身上,宛如神只降临凡间,浑身散发着令人敬畏的光芒。
群臣们被他的目光所震慑,有的赶忙低下头,不敢与那犀利的目光对视,仿佛那目光能看穿他们内心的一切想法,身体也不自觉地蜷缩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