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新世纪道士讨生活指南 > 第34章 寒灯录

第34章 寒灯录

出一个笑,"不必像爹这样...受科场之苦..."

一阵难堪的沉默。程望从袖中摸出个鼓鼓的荷包:"这些银子...您添件冬衣..."他递钱的动作像在施舍乞丐。

程文修没接。他望着儿子保养得宜的手,想起自己因为常年抄书而变形的手指关节。远处传来县学下课的钟声,几个年轻学子嬉笑着走过,好奇地打量着这对奇怪的父子。

"我很好。"程文修慢慢挺直佝偻的背,"每日与经史为伴,不愁衣食。"这是谎话,他昨天才把最后一件棉袄当了换米。

柳明兰突然啜泣起来:"当年实在是...米缸都见了底...望儿要进学..."

"我明白。"程文修轻声打断。他确实明白,一个屡试不第的穷书生,如何养得起志向远大的儿子?他转向程望,突然问:"可曾读过《岳阳楼记》?"

程望一愣:"先生教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程文修念出这句时,眼中闪过一丝年轻时的光彩,"这道理,做官要记得。"

程望的表情变得复杂。他张了张嘴,最终只是深深作了个揖:"儿子...谨记。"

马车离去时,程文修站在原地没动。他看见儿子上车前偷偷拍了拍沾上泥土的靴面,看见柳明兰从车窗探出头回望的泪眼,更看见自己映在车辕铜饰上的影子——一个白发萧疏的老叟,像极了当年他中童生时,在祠堂里跪拜的那些程家先祖画像。

三日后,县学的小吏发现老贡生死在了他那间阴暗的厢房里。桌上摊开着一篇未完成的八股文,破题处墨迹犹新:

"士之志于道者,不以贫贱移,不以富贵淫..."

窗外,又是一年槐花开。

-----

高考状元与古代状元:跨越千年的鸿沟

每当高考放榜,各省市的高考状元便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媒体争相报道,学校张灯结彩,商家纷纷抛出橄榄枝。人们常将今日的高考状元与古代的科举状元相提并论,认为他们都是"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天之骄子。然而,这两种"状元"之间,实则存在着一条跨越千年的鸿沟。

一、选拔机制:标准化考试与综合考量

现代高考是一套高度标准化的选拔体系。所有考生在同一时间,使用统一试卷,接受客观评分。高考状元的产生,完全依赖于冰冷的数字——总分第一即是状元。这种机制确保了形式上的绝对公平,却也使得选拔过程显得机械而缺乏温度。

反观古代科举,尤其是决定状元归属的殿试环节,则充满了人文色彩。皇帝亲自担任主考官,不仅要评判文章的才学,更要考察士子的仪表、气度、言谈举止。明代状元柯潜因"貌寝"(相貌丑陋)而被降为榜眼的故事,清代刘春霖因名字吉祥而在末科夺魁的轶事,都说明科举选拔绝非单纯的才学较量。书法、相貌、名讳,甚至当天的天气,都可能影响最终结果。

二、社会地位:平民偶像与天子门生

当今的高考状元,虽然能获得短暂的媒体聚焦和物质奖励,但其社会影响力往往仅限于教育领域。状元的头衔或许能帮助他们进入顶尖学府,却不会自动转化为社会地位。随着大学扩招和人才评价体系多元化,高考状元的光环正在快速褪色。

而古代状元则完全不同。他们被尊称为"天子门生",直接获得进入翰林院的资格。在"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明代,状元几乎预定了一条通往权力巅峰的道路。即便不能位极人臣,至少也能获得清要之职。更重要的是,状元及第意味着整个家族阶层的跃升,从平民步入士大夫行列,享受免税免役等特权。

三、成才路径:专业培养与通才教育

现代高考状元通常在某些学科上具有超常能力,他们中的许多人会进入顶尖大学的重点专业,接受系统的学术训练。这种培养模式强调专业深度,却可能忽视综合素质。不少状元进入大学后,在更广阔的竞争中反而显得平庸。

古代状元的成长路径则大相径庭。他们从小接受的是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古典教育,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科举考试虽然也分经义、策论等科目,但本质上考察的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状元们不仅要精通典籍,更要懂得将这些道理应用于实际政务。这种通才教育培养出的,是能够"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全能型人才。

四、历史影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