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新世纪道士讨生活指南 > 第48章 端午,要快活啊

第48章 端午,要快活啊

动,非化石供人跪拜。

若遇\"安康党\",不妨以《颜氏家训》回敬:

\"学问有利钝,文章有巧拙。钝学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终归蚩鄙。\"

——学问差可以补,脑子蠢没得救。诸君若真爱传统,不如先去读两页书,莫再拿\"安康\"当文化遮羞布了!

(完)

注:本文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笔法,所有典故皆有出处,欢迎安康党对号入座。

....

端午:千年诗魂与人间烟火

五月的风裹挟着艾草的清苦,掠过汨罗江畔的菖蒲,将两千三百年前的叹息揉进糯米的甜香里。这是一个被龙舟号子唤醒的节日,是竹叶包裹的古老诗篇,更是华夏大地上永不褪色的文化图腾。

---

起源:历史的迷雾与诗性的光辉

端午的源头,如同江上晨雾般朦胧交织。

屈子沉江:永恒的浪漫主义悲歌

战国末年的黄昏,楚国的天空布满阴霾。三闾大夫屈原衣袂翻飞,怀抱巨石踏入汨罗江的刹那,江水便成了流淌的《离骚》。渔夫们划着舢板将粽子投入激流,不是祭奠,而是对理想主义者最后的温柔——以米粒喂饱鱼虾,守护那具不肯妥协的骸骨。龙舟竞渡的鼓声,是后世对\"路漫漫其修远兮\"的隔空回应。

伍子胥的怒潮

在吴越之地,端午的波涛里还回荡着另一个灵魂的咆哮。吴国大夫伍子胥被赐死投江,化作钱塘江潮神。每年五月五日,绍兴人会在船头刻龙目,以竞渡模拟潮涌,那是比屈原更早的忠烈叙事。

上古龙祭:神秘的图腾记忆

闻一多曾考证,端午实则是吴越先民的龙图腾祭祀日。甲骨文的\"龙\"字蜷曲如舟,那些雕饰鳞甲的独木舟划过水面时,分明是人与神灵的密语。至今湘西苗族的\"扒龙船\"仪式中,仍保留着祭祀龙神的古老咒语。

---

传说:神魔交织的奇幻剧场

白蛇饮雄黄

西湖的断桥边,一柄油纸伞撑起千年孽缘。白素贞在端午现出原形的传说,让雄黄酒成了人间与妖界的结界。苏州人至今会在孩子额头写\"王\"字,如同画下一道微型符咒。

钟馗捉鬼图

长安城的老宅里,朱砂绘制的钟馗像在端午正午被郑重悬挂。这个因貌丑落第而撞柱的进士,死后成了捉鬼大神。陕西民间有\"端午悬钟馗,魑魅魍魉不敢窥\"的俗谚。

马踏飞燕的秘辛

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传说原是天界龙驹,因在端午日偷降甘霖被罚入凡间。西北牧民至今保留着端午赛马的习俗,马蹄扬起的尘土里藏着神话的残章。`_?我$?2的-??书£?城(3/ ?}?追^£最′{?新?章?节1{?

---

习俗:草木人间与岁时之美

舌尖上的诗意

粽:洞庭湖的芦苇叶裹着湘莲,嘉兴的酱肉在糯米里渗出琥珀色油光。苏州的灰汤粽用稻草灰水浸泡,呈现水墨画般的黛青色。

五黄宴:江南的端午宴上,黄鱼、黄鳝、黄瓜、咸蛋黄与雄黄酒组成五行阵法,镇守一夏平安。

衣香鬓影里的巫傩遗风

湘西苗家姑娘将彩丝缠成\"长命缕\",每一道缠绕都是《楚辞》里\"纫秋兰以为佩\"的现世注脚。

福建莆田的\"午时书\",用雄黄在黄纸上写\"五月五日天中节\",焚化后灰烬入药,堪称最风雅的药引。

水陆并行的狂欢

龙舟:珠江三角洲的龙舟长逾三十米,桡手们跟着\"龙船调\"的节奏破浪时,船头罗伞翻飞如蝶。

悬艾:老北京四合院的门楣上,艾草与桃枝结成\"天师剑\",风过时沙沙作响,仿佛在诵读《夏小正》的残卷。

---

当代镜像:传统的创造性转世

在东京的中华街上,和服少女举着抹茶粽子自拍;新加坡克拉码头的电子龙舟赛,光影取代了木桨击水的韵律。当我们给朋友发送\"端午快乐\"的表情包时,那个佩兰饮露的屈子,或许正含笑看着人间——毕竟《九歌》里早写过:\"长无绝兮终古\",只要粽叶还在飘香,诗魂便永不散场。

《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