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除掉日常开支,以及往边塞那边送去的一些钱粮,至多支撑到三月底,就会彻底没钱。
夏税六月才开始收,最快的一批钱粮,也得六月半之后才能送到应天这里……”
中书省居于六部之上,作为中书省现在唯一的一位丞相,胡惟庸可谓是大权一把抓,诸多事情,都有权过问。
对于户部的情况也很清楚,此时皇帝询问,他对答如流。
按照原本的预算,朝廷这边留下的钱财,其实是够用的。
不仅够用,还能多出来一点的盈余。
但出了中都城的事后,皇帝为了补偿中都城的众多劳役,花费了太多的钱财。
导致钱财上,出现了一个不小的缺口。
“也就是说,按照这样来算,至少还需要二十五万贯,才能渡过这次饥荒?”
“差不多,有二十五万贯钱财,再勒一下裤腰带,这段儿时间就不成什么问题了。
可以成功挺到夏税收上来。”
按照胡惟庸之前所想,皇帝之所以敢在中都城劳役上,出手这般的阔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知道宝钞都提举司那里,快把宝钞给弄好了。
马上就要开始发行宝钞。
印钱可比通过收税等手段,来钱快太多了。
只要宝钞一开始发行,这点缺口根本就不是事。
结果哪能想到,现在皇帝瞎搞一气,居然出人预料的,喊停了宝钞的发行……
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
朱元璋点了点头,陷入到沉思之中。
二十五万贯,说多不多,却偏偏卡在了这个关键时刻里。
必须将之给解决了才行。
只是……该用哪个办法来解决好呢?
朱元璋在心里衡量想到的几个解决办法的利弊,一时间没有言语。
“上位,要不……先暂时把移民的事情给停下来?
这样的话,基本上钱也就够了。”
见到皇帝为此而苦恼,作为丞相,胡惟庸自然要充当贴心小棉袄,将皇帝不好开口的话给说出来。
这是他经过急速的思索之后,觉得最为可行的事。
移民是一个长久的、持续性工作,北面荒芜的地方太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而如今的皇帝,对于移民的百姓,给的又稍微多了点。
导致这个事,成为了财政的一大支出项。
而且还是持续不断的支出。
现在钱财出现缺口,先暂时把这事停下一段儿时间,让朝廷稍微缓口气,也不是不可以。
从各方面来考虑,这都是影响最小的,属于可以付出的代价。
只不过,唯一不太好办的,是这位放牛娃出身的皇帝,总是喜欢把百姓给挂在嘴上。
此前还不止一次的说过,往北面等人烟稀少的中原腹心之地等地方移民,乃是百年大计,一定要做好云云。
如今遇到了事,被架在了这里,不好拉下脸。
那么在此时,自己这个丞相,就需要很懂事了。
“移民乃是百年大计,极其重要,一刻都不能停,看起来只是停下三四个月的时间,不算太长。
但至少会导致少移民五万百姓。
五万百姓,可是能发展出不少东西来的。
这个时间段移民,不耽误百姓来到新地方,赶紧耕田,种些粮食,从而保证接下来的口粮。”
朱元璋果断摇头。
“上位说的是,但这也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虽会有一些影响,但影响也不会那般大。”
胡惟庸还在继续劝。
这等不好言说,明显和皇帝之前的说法背道而驰的事,皇帝肯定不会一口答应。
三辞三让嘛!
自己多劝几次,皇帝才会顺水推舟,勉为其难的答应。
这点他还是懂的。
“咱说的是实话,移民的事,的确不能耽误,更不能因为区区二十五万贯钱财而耽误。
移民的事不能停,而且对于移民的安置这些,也同样不能降低标准。
一切照旧!
胡相,咱与你说的是真的,非是要搞什么辞让的把戏,咱不是那种人。”
还要再说些什么话,对朱元璋接着进行劝说的胡惟庸,顿时闭嘴。
自己又会错意了?
皇帝到底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