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就一直使用。
他自然熟悉。
上辈子废除行省,设立三司也是趁着空印案发,才按着中书省的脖子进行放血。
后面的事实也证明了,自己的这个决定还是很明智的。
三权分立,直接挖了地方上成为藩镇割据的根子。
而且还在不小程度上,削弱了中书省的力量。
为后面废除中书省,减少了很多的阻力。
在废除了中书省后,自己也将布政使从二品降为了三品。
既然上辈子证实了这些手段非常有效,那此时重新来过,朱元璋肯定不会错过。
将会在此基础之上,尽可能的做出一些优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嘛。
这都啥玩意?皇帝怎么说起来还一套一套的?
当真是乱改一气!
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哪里有行省简洁明了,叫起来顺耳?
胡惟庸听了皇帝的这些话后,立刻就在心里对皇帝说的这三司进行了一番强烈批判,鉴定为狗屁不通的玩意。`欣¢纨_夲/鰰~占+ ¢首~发*
当然,之所以如此反应,当然不是因为这些叫法拗口。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胡惟庸已经确定了,朱元璋的这些做法,将会大大损害中书省的权力。
降低中书省对地方上的影响力。
行省权力一分为三,丞相再想如同之前那般轻易的控制地方行省,可真没那样容易。
毕竟以往只需要搞定一个人就行,现在却需要同时搞定三个人。
这难度增加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不同意,坚决不能同意!
“上位,行省从设立到现在,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
能令政令畅通,各种事务处置起来也及时,能很好的沟通朝廷和地方……
至于说尾大不掉之事,臣觉得不可能发生。
现在距离唐末都多少年了,经过宋朝不遗余力的压制,改变,风气这些早就发生了改变。
不可能再如同唐朝那样,出现地方上藩镇割据的事情了。”
胡惟庸斟酌着言辞,出声分辨,想要把皇帝这不靠谱的念头给打消了。
朱元璋摇头:“还是要相信制度,不能太相信人心。
岂不闻身怀利刃,杀心自起?
唐朝将地方上财政军这些权力,一股脑的给了节度使的时候,不也一样觉得地方上的人,不敢造反作乱吗?
可结果又是如何?
咱活着的时候,这地方各个行省自然不敢乱来。
可是等到咱去世之后呢?
等到咱大明再过个一百年呢?
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真就个个都是忠臣,就没有手握财政军大权于一手的人,想要学习安禄山?”
朱元璋这一番话,说得胡惟庸又想要冒汗了。
他是真的没有想到,皇帝居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把话说的这般直白。
并且还毫不避讳的,说他死了之后的事。
这等直来直去的打法,令胡惟庸一时间有些招架不住了。
“上位,这等事情肯定不会发生的。”
胡惟庸显得有些着急道。
朱元璋摇摇头:“会不会发生,你说的不算,咱说的也不管用,得用事实说话。
事实就是有着唐朝的前车之鉴,行省的权力咱必须进行拆分。
与其提心吊胆,去赌人心,赌国运,不如直接从制度上,将忧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如此才最是稳妥。”
胡惟庸听的心塞,只觉得这一年来,皇帝是越来越难伺候了。
嘴巴也能说,很多的问题上,都能抓到关键的地方,一针见血。
让人不好反驳。
他暗自吸一口气,换个方向继续劝说皇帝。
“上位,这分设三司确实有不小的好处,但坏处也一样不小。
三司分立,互不统属,那遇到一些重大的事情,需要三司相互配合着才能做时,又该如何处置?
谁来拍板,谁听谁的?
必然会严重的耽误政事。
导致地方上相互推诿扯皮。”
证明不了自己支持的好用,那就去攻击自己反对的是垃圾。
这是辩论之中的一个常见手段。
朱元璋并不意外,他点了点头道:“这点你说的倒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