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影响。
这地方,又是自己父皇心血之所在。
那必然要尽可能的把国子学的事情给解决好。
只把这些虫豸给清理出去还不行。
以往国子学,缺少助教,学官这些了很好解决。
只需要从翰林院这边,派遣一些人到那里做事也就行了。
可刚刚经历了这样的一个事情,见识到了很多士人的嘴脸是个什么样子之后。
对于翰林院的人,自然没那般信任,起了不少的疑心。
这要是继续从翰林院这边派遣,很多人只怕立场和金文徴这些人也没什么区别。
把他们派到那边去,又何异于刚把虫豸解决,又往里面亲手送来一批虫豸?
当然,并不是说翰林院的每个人都是如此。
而是说,想要从翰林院这边派遣助教,自然而然就需要多费些心思,进行甄别。
不可能再让虫豸荼毒国子学学子,败坏大业。
可是,不从翰林院里面,选择人进行教学。
短时间内想要找到足够的老师,是真不容易。
这是如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朱元璋对此,早就有了一定的想法。
毕竟金文徴这些人,在上辈子时,就曾联合起来对付宋讷。
想要弄国子学。
被自己发现后,把金文徴吏部尚书这些人都给解决了。
但动静没有现在大。
牵连以及处决的人,也不会有这么多。
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当时,不像现在这样,把老三给弄到了国子学里,给他们来了一个釜底抽薪。
另外一方面则是,向后面进行一些深究后,发现牵扯到了自己家标儿身边的一些人。
一旦把事情给捅破,自然而然会影响自己家标儿的声望。
标儿对儒家,对这些人的观感也和现在不同。
自己有一些害怕,会因此影响到自己父子之间的情感。
所以这件事就此打住。
还有一个方面,上辈子时自己然,虽然也厌恶这些人
可是,却没有太好的办法,真的把这些人解决后能够取代。
这些人实在太多,范围太广。
可现在不同。
现在他早就进行了一些的布置,进行了一定的思索。
还是有一些办法的。
“还如同之前一样,设置试题,对学生的进行考试。
从名列前茅中人进行选拔,破格担任助教。
而这个破格提拔,不仅要看综合成绩,同时也要看单科成绩。
如果有人在单某一科目上面,特别有才,同样可以破格提拔。
同时,也要对他们对于物理,算数,农学,以及南北混一这些的态度,进行一定的考察。
若是不行,便是成绩好也同样不要让其来担任助教。”
往国子学补充新的助教,朱元璋优先考虑国子学里面的人。
毕竟国子学里面的学生,已经经过了一些的熏陶。
整体而言,要比外面进来的要要好的多。
留校任教这事儿,并不新鲜。
毕竟他在后世的时候,就是留校任教。
而他在后世,之所以年纪轻轻,就能成为名校历史系的副教授。
并不是说他对历史进行了多少的钻研,费了多少的功夫。
而是因为,他出身于元末,后面又带兵打天下。
最终成为了皇帝。
在位三十一年,对于元末明初这都按历史的了解,对于其人而言,那是碾压式的。
对于六百多年后的人而言,这些是历史。
可是,对自己而言,确实真实的经历。
况且自己还身处高位,见到的东西更多。
再加上清朝修四库全书,毁了很多的东西。
又有有心人编撰改变等等。
令的后世人来看这些历史。总会有一种雾里看花之感。
而作为一个,能从最底层一路攀爬厮杀,最终成为皇帝的人。
论起人情世故,真的想要做的话,自己可并不差。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他若只会打打杀杀,可爬不了这么高,打不下江山,也坐不稳江山。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年纪轻轻,取得历史学副教授的位置,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