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大典终于圆满落下帷幕,今晚在这大殿还会举行宴会庆祝大典,趁休息之际,陈泽将赵鼎和汪应辰留了下来,一同前往崇政殿商议要事。
陈泽心里很清楚,赵鼎和汪应辰刚刚上任,他们目前在朝中的势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薄弱。此前秦桧和张俊长期把持着朝政大权,朝中还有存在许多他们的残党,尚未被彻底清除干净。陈泽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朕打算推行京察之制。”
“陛下,何为京察之制?”
“兹为严肃吏治,选拔贤能,淘汰庸劣,以资考核京官之政绩、操守、才能及品德。
在京各衙门之官员,自一品至九品,均需参与考核。
六部尚书等高级官员,由吏部向其任职过的衙门发文,要求各衙门呈报其功过。
三品以下(含三品)中级官员,需由吏部与监察院带领引见,由皇帝亲自过目。
低级官员(五品以下)需经过各衙门内部考核,再由吏部会同监察院等共同复核。
依据“守(有清、有谨、有平)、才(有长、有平)、政(有勤、有平)、年(有青、有壮、有健)”四格标准,对官员进行评定。
评定等第分为称职(一等)、勤职(二等)、供职(三等)。
一等官员:
奖加一级,并有机会获得升迁。
如记名,需由本衙门堂官加考语,复行引见。
二等及以下官员:
根据具体情况,或留任原职,或调整岗位,或降职处分。
对于不合格者,将张榜公布,并依据律例进行相应处置。”
几人在崇政殿坐下后,陈泽微微坐直身子,开口说道。
听到这话,赵鼎不禁面露惊色,连忙问道:“官家,您这刚刚即位就要施行京察吗?如此行事,只怕朝中百官对此会反应强烈吧?”
面对赵鼎的担忧,陈泽却是胸有成竹,安抚道:“赵公莫急,此次京察并非全面铺开,而是仅仅针对在京城任职的官员进行考察,范围并不大。至于那些百官嘛,些许抱怨定然是在所难免,但这并不会对大局产生太大的影响。”
说罢,陈泽将目光投向眉头紧皱的赵鼎,继续耐心地向他解释起其中的缘由来。
只见赵鼎轻抚着胡须,微微颔首道:“只察在京官员确实不失为一个良策,这京察一旦施行起来,便是人人自危。若是将其推广至地方州县,恐怕就不太妥当。毕竟此时正值春耕大忙之际,尤其是部分地区眼下正紧锣密鼓地忙于春种。倘若此番动作声势过于浩大,导致众多官员被滞留于此,而地方政务因此陷入停滞状态的话,那势必会引发动乱。
说到这里,赵鼎不禁眉头微皱,若有所思地继续说道:“只是不知官家怎会突然生出京察的念头来呢?”
“原因嘛,大致有二。其一呢,自然是要为赵公和汪卿人营造一番声势。所以这次京察,朕有意让赵公亲自执笔撰写奏疏,并请鉴察院一同参与其中。如此一来,赵公便可以趁此机会对在京官员好好做一番调整,于各部之间安插一些得心应手之人;
至于这第二个缘由,则是因为各地上报的奏折中显现湖广一带已有大旱之象。大旱过后往往极易引发洪涝灾害,如此折腾,今年老百姓的日子怕是不好过,部分地区到九、十月还要朝堂赈灾。故而朕希望借由这京察之举,将那些地方官员们敲打一番,令他们收敛贪欲,少去贪墨些民脂民膏,更加尽职尽责地为民办事。
朕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待此次京察结束后,即刻让赵公着手推行变法事宜。”
陈泽目光坚定地说道,丝毫不掩饰内心真实的想法。
“微臣深知官家对当下局势的担忧,但变法一事牵连甚广,切不可急躁冒进啊!既然官家已然定下决心,那么微臣自当全力以赴,加速推动变法政策的施行。”
陈泽与赵鼎和汪应辰二人交代了一些鉴察院组建思路后,二人向陈泽躬身行礼,然后缓缓退出了大殿。
待到二人离去之后,陈泽立刻派人前去召见韩世忠、徐庆、刘琦、董先等诸位将领。
次日清晨,这些将领即将走马上任。因此,陈泽特意提前将他们召集到一起,其主要目的便是与几位曾经的同僚及下属叙叙旧,顺便传达自已的战略部署,让他们早做准备。
众人齐聚一堂后,陈泽令人拿出堪舆图铺在地上,示意韩世忠向大家阐述他的军事意图。只见韩世忠站起身来,收起看他那副玩世不恭的表情,面色一正,开始讲述陈泽上次与他说的战略构想,韩世忠执鞭侃侃而谈,讲到特定地域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