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网?”坐在苏婉婷身旁的景观设计师赵立强探过头,他的平板电脑上正显示着小岗子村的地形建模,“正好和村口的溪流景观呼应,或许可以设计一条‘渔耕文化动线’,从溪流垂钓场景延伸到手工艺馆的编织展示。”
陆野闻言转头,相机镜头扫过两人:“赵工这是要把‘修路’和‘编网’剪进同一个蒙太奇?机械臂和网梭的对比镜头,想想都有意思。”
周明远按下相机的暂停键,嘴角微微上扬:“这个思路好。陆野,一会儿过隧道时注意抓拍车灯扫过岩壁的光斑;苏老师,您记得整理份‘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对比清单;赵工……”他忽然指着车窗外掠过的老式砖窑,“麻烦标注下这类废弃工业遗迹的位置,或许能成为片子里的‘时间锚点’。”
中巴车在国道上颠簸前行,话题渐渐转向拍摄细节。苏婉婷担忧地看着窗外越来越窄的县道:“根据导航,进村最后五公里是土路,设备运输会不会有问题?”
“已经和恒通工程队打过招呼。”周明远翻开手机里的聊天记录,“赵虎队长说他们正在拓宽路基,今天中午前能通小型车辆。再说——”他晃了晃手中的运动相机,“真要是陷车,咱们就扛着设备走进去,权当体验‘沉浸式拍摄’了。”
陆野忽然指着远处天际线:“周导,快看!”只见层层叠叠的山峦间,几缕炊烟正从白墙灰瓦的村落里袅袅升起,晨雾被初升的太阳染成淡金色,村口老槐树的轮廓若隐若现。周明远迅速调整相机参数,镜头里,一辆拖拉机正“突突突”地驶过土路,车斗里装满了竹筐,筐沿露出的几束野花在风中轻轻摇曳。
“这才是我们要的‘活着的村庄’。”周明远低声说,手指在相机屏幕上快速滑动,“陆野,这段素材留着做片头;苏老师,您注意下村民的衣着配色,蓝布衫和竹筐的饱和度很适合做视觉主色调;赵工……”
“明白,”赵立强已经在平板电脑上标好了取景坐标,“等会儿进村,先拍村口的老槐树,然后沿主路跟拍,重点捕捉人与环境的互动——比如那位开拖拉机的大叔,他回头时皱纹里的阳光,比任何摆拍都有说服力。”
中巴车继续向前,土路的颠簸让车内的对话时断时续。陆野忽然从背包里摸出一盒薄荷糖,分给众人:“提前醒醒脑,接下来可有得忙了。”苏婉婷接过糖盒,目光落在窗外掠过的石墙上——苔藓覆盖的墙面上,隐约能看见“抓革命促生产”的红色标语,与旁边新刷的“乡村振兴”宣传画形成鲜明对比。
“周导,”她忽然指着那面墙,“这个场景可以做‘时空对话’的隐喻镜头,您觉得呢?”
周明远转头看了眼,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让陆野用移轴镜头拍,把标语和宣传画放在同一景深,再找个村民从中间走过……对,就像穿过时光隧道一样。”
此时,车载收音机里突然响起一阵杂音,陆野伸手调了调频道,断断续续的乡音忽然清晰起来:“……恒通工程队今日进村修路,小岗子村旅游开发迈出关键一步……”
赵立强望着越来越近的村落,忽然轻笑一声:“你听,连广播都在给咱们的片子写旁白。”
中巴车在村口老槐树下缓缓停下,引擎声惊动了树上的麻雀,扑棱棱飞向湛蓝的天空。周明远推开车门,迎面撞上张文大爷带着张远走来,老人手里拎着一串红辣椒,身后的土路上,几个孩子正追着一只花狗跑过,扬起细细的尘土。
“周导,可算把你们盼来了!”张文大爷的握手带着山里人的力道,“路上还顺当吧?”
周明远看着孩子们消失在巷道尽头,又转头望向远处正在施工的挖掘机,嘴角扬起笑意:“顺当得很,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最好的‘开场白’。”
陆野举起相机,镜头里,张文大爷的蓝布衫、张远的白色运动鞋、远处挖掘机的明黄色臂杆,以及背景中青灰色的山峦,正构成一幅鲜活的乡村图景。他按下快门,轻声说:“周导,这才是真正的‘开机仪式’。”
中巴车碾过最后一段土路,在清风别院门前缓缓停下。
车门打开,带着山野气息的风裹挟着槐花的甜香扑面而来,周明远率先下车,仰头望着门楣上方斑驳的砖雕,青灰色的砖面上,梅兰竹菊的图案历经岁月打磨,依旧清晰可见。
“这门头起码有上百年了吧?” 他转头看向迎上来的张远,眼中满是惊叹。
张远笑着点头:“周导好眼力!这是清末年间留下的,当年的老院主是个徽商,特意从老家请了工匠来雕刻。” 话音未落,张文大爷已快步上前,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过门框:“这些年翻修,愣是没动它分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