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陛下圣明,臣已初步选定了几处地方,还请陛下定夺。”官员恭敬地呈上几处选址的资料。
赵霁华仔细翻阅着,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处临近书院,倒是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但周边环境略显嘈杂。这一处虽偏远些,但环境清幽,只是交通不便。再斟酌斟酌,务必选一处最佳之地。”
在聘请先生时,也遇到了诸多困难。
许多饱学之士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愿到女学任教。
赵霁华得知后,亲自出面劝说。
“先生乃当世大儒,学识渊博,若能到女学任教,定能培养出众多优秀女子,为国家输送栋梁之才。”赵霁华诚恳地对一位老学究说道。
老学究犹豫着说道:“陛下,并非老朽不愿,只是这女子……”
赵霁华微微一笑:“先生,时代在变,女子也有追求学问、施展才华的权利。先生此举,不仅是授业解惑,更是开一代新风,功在千秋啊!”
在赵霁华的劝说下,老学究终于点头应允。
与此同时,为了让更多女子了解科举,赵霁华命人张贴告示,详细说明科举的内容、流程以及对女子的开放政策。
一时间,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纷纷。
“你听说了吗?皇上竟然允许女子参加科举了!”一位妇人拉着同伴说道。
“真的吗?这可真是破天荒的事!女子也能入朝为官,这往后的日子可就不一样了。”同伴满脸惊讶。
在筹备女学的同时,赵霁华也在朝堂上积极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
她召集礼部、吏部等官员,共同商讨女子科举的具体事宜。